先买后付:美国经济暗藏的万亿债务陷阱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1 15:43:02

[浮云]能把美国引爆的东西大概有两个,一是人工智能泡沫,一是先买后付造成的烂账。先买后付的窟窿有多大目前不得而知,但人工智能泡沫涉及的金额那就太可观了,每年都有几万亿美元投机性资本被吸引到该领域,这是一颗非常活跃、并且脆弱的金融核弹。   2024年中期,美国经济表面上风平浪静,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消费支出稳步回升,但在那层平静之下,先买后付服务的扩张已开始蚕食消费者的财务底线。   这种模式本意是让购物更灵活,用户分期支付小额款项,无需高息信用卡,就能拿到商品,起初,它像一股清流,吸引了数亿用户,尤其是年轻一代和中低收入群体。   根据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最新数据,2025年初,使用先买后付的借款人平均在其他无担保债务上多背负了871美元的信用卡余额和453美元的个人贷款总额。   这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系统性信号:这些借款人每月至少开立一笔先买后付贷款,他们的总无担保债务规模往往高达2.2万美元,其中先买后付部分占比17%。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先买后付的便利性往往掩盖了累积风险。   平台报告显示,用户平均未偿余额约700美元,逾期率徘徊在2.4%左右,看似可控。   但高收入家庭的使用率竟高达38%,他们本该更谨慎,却在分期购买电子产品或家居用品时层层叠加贷款。   这里的问题不只是数字堆积,而是心态偏差,许多人视先买后付为“免费午餐”,忽略了它如何扭曲消费习惯。   过去,类似模式在新兴市场酿成危机:短期刺激换来长期紧缩,美国若不早设监管围栏,如强制信用报告或上限分期笔数,这将从家庭层面蚕食经济复苏的根基。   这不是创新,而是债务的伪装——它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放大贫富鸿沟。   经济学家们开始敲响警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格兰银行警告,人工智能估值已“过度拉伸”,市场修正风险上升。   这场人工智能狂热暴露了资本的短视,科技巨头们沉迷“创新者困境”,宁愿烧钱筑墙,也不愿让对手抢先,却忘了历史教训:1999年电信支出峰值后,崩盘抹去5万亿美元市值。   今天的情景更险恶,因为人工智能嵌入实体经济——数据中心耗电相当于小国用电量,能源短缺已现苗头。   这不是革命,而是赌博,投资者FOMO心态推高估值,却无视底层逻辑:如果生产力未如预期爆发,这些万亿投资将成死资产,拖累整个复苏链条。   历史告诉我们,泡沫破裂后往往孕育新生:互联网崩盘后,亚马逊崛起,今天,人工智能的潜力犹在——垂直应用如医疗诊断已见效,欧洲并购占比升至三分之一,显示生态重构。   但前提是理性转向:监管先买后付透明度,推动人工智能从投机到实效。   你怎么看这些隐患?是时候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还是相信人工智能终将兑现承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39
小加娱的史书

小加娱的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