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苏联,不要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它之所以没和中国开战,是因为还有资本撑着在耗,但要是哪天无路可走,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老美很有可能会最先打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擦边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的霸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力远不是新闻里的“国际形势”那么简单,很多人觉得,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离自己很遥远,其实美国主导的金融、科技、军事和文化体系,时时刻刻在左右着全球的秩序,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不断起伏,背后的种种博弈,值得我们每个人多留个心眼。 美国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据主导,靠的不是单一手段,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首先,美元的地位让美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全球的问题,只要美元还是国际贸易和储备首选货币,美国就有能力把危机转嫁出去,比如它可以通过制裁冻结别国资产,或者通过美元贬值稀释自己的债务负担,别国辛辛苦苦赚的钱,只要在美国银行系统里,随时都可能被卡脖子。 再看科技领域,美国一直牢牢把控着高端技术和产业命脉,像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美国企业拥有极强的话语权,不仅如此,美国通过专利、出口管制等手段,有意识地限制他国技术进步,芯片禁令、实体清单,这些听上去很专业的名词,其实直接关系到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和发展速度。 军事方面,美国并没有像冷战时期苏联那样一味扩军备战,而是用全球基地和盟友体系来巩固自己的存在,它在世界许多战略要地设有军事基地,通过和盟友的合作,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各大洲,遇到局部危机,美国往往会选择支持代理人或者盟友,自己既能赚钱又能掌控局势,风险还低。 文化力量也不能忽视,美国的电影、音乐、时尚和社交媒体,把“美式生活”包装成了全球潮流,很多年轻人喜欢好莱坞大片、追欧美流行乐,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文化输出不像军事那样直接,却更容易让人忽略它的影响力。 如果单看这些表面,似乎美国的霸权无懈可击,但其实,历史上的大国更替从来不是偶然,上世纪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苏联当年搞大工业,军事投入巨大,民生却没跟上,经济结构失衡,生活物资短缺,老百姓压力山大,最终,国家连带着阵营一起垮掉了。 美国和苏联不同,至少在经济和创新能力上,美国一直保持着灵活性,但最近这些年,美国自身也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债务高企,美国政府的负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党争频繁,连预算通过都可能出岔子,其次,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突出,金融泡沫堆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撕裂严重,族群矛盾时有爆发。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盟友虽然还在,但不像冷战高峰期那么铁板一块,欧洲被俄乌冲突拖住了手脚,亚洲盟友也各有盘算,美国的军事资源要分散到全球各地,弹药储备和后勤保障并非想象中那样充裕,对手越来越多,维护霸权的成本也在增加。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选择了多管齐下,经济上,发起贸易摩擦,提高关税,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科技上,限制高端设备和技术出口,想在关键环节给中国制造障碍,军事上,则在亚太地区加紧部署,拉拢盟友搞联合军演,频频在热点地区“秀肌肉”。 这些策略有短期效果,但长期来看并不见得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国这边的发展模式和苏联完全不同,中国不是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备扩张,而是把经济、科技、制造、创新同步推进,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没有被动挨打,而是积极谋变,比如在芯片封锁面前,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供应链受扰时,推动多元化布局和内需市场。 美国其实很清楚,当前的经济和金融优势不是永远的,美元在全球贸易和储备中占比依然很高,但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地寻求去美元化,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加快,“一带一路”带动了更多国家的合作,美国资本和科技巨头依然强大,但不是高枕无忧。 美国历史上一直有“先发制人”的传统,遇到霸权受到威胁时,采取激进行动的概率很高,过去几十年,无论是科索沃、伊拉克,还是通过代理战争,美国的每一次出手背后,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眼下,台湾、南海这些地区成了中美博弈的前沿阵地,如果美国手里的经济和科技牌都失效了,不排除会选择冒险加码。 当然,并不是说大战随时会爆发,美国内部的资本和军工复合体,还能为它提供一定缓冲,只要还有资源可用,美国不太会轻易走到极端,但一旦内部经济严重衰退,或者盟友体系崩溃,谁也无法保证决策层不会做出冒险选择。 中国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决策层一向注重战略预判,不会轻视对手,也不会掉以轻心,对美国的各种手法,既能看得透,也能沉得住气,中国的应对不是单纯的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既要稳住经济和科技基本盘,又要加快国防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不是苏联,不要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它之所以没和中国开战,是因为还有资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1 10:51: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