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0 23:48:01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家乡的局势变幻莫测,父母带着妹妹随队南迁,最终去了海外,那年,吴天一年纪还小,却固执地留在原地,他说,自己要读书,将来为国家出力,家里人千方百计劝说,但他始终没变主意,也正是那次分离,兄妹从此各自奔赴不同人生,很长时间都没再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吴天一投身军旅,后来他被部队送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医学,学成后,他主动报名去朝鲜前线担任医护工作,战场上条件艰苦,吴天一天天救治伤员,在生死之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他又转业,去了青海工作。   从1958年起,吴天一便开始在青藏高原上钻研医学难题,那里的空气稀薄,很多人到了高原就会出现严重的不适,面对频发的高原病,吴天一没有退缩,他走遍了牧区,实地调查牧民的健康状况,测量各种生理数据,了解不同人群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他发现藏族人能在高原生活得很好,是身体慢慢适应了稀薄的空气。   这些年里,吴天一带领团队持续研究,他们整理出大量数据,研究出高原病的主要类型,还提出了肺动脉高压等重要结论,这些成果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们制定的标准,后来成为全国高原地区医院的重要参考,青藏高原成了他第二个家。   与此同时,吴若兰在美国定居,她在国际组织工作,每天接触世界各地的新闻和资料,尽管生活安稳,但家人的影子一直在心头,三十多年过去,兄妹间再无音讯,直到那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吴天一的名字,才让一切有了转机。   她赶紧联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想查证作者是不是自己的哥哥,领事馆非常重视,层层传递消息,最终找到了吴天一工作的医院,但那时吴天一正在高原考察,没法马上联系,吴若兰只能耐心等候,几个月后,吴天一回到青海,才得知有家人在美国找他,经过多方确认,兄妹俩终于通过电话联系上了,那一刻,三十多年的思念终于有了回应。   团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家人,1982年,吴天一获准去美国探亲,久别重逢,父母喜极而泣,家人希望他留在美国生活,还帮他联系了当地的大学工作,但吴天一思索再三,还是拒绝了,他说,自己选择留在青藏高原,是因为那里需要他,他的事业和责任都在那片土地。   回到青海后,吴天一继续奋斗,他带领团队深入牧区,为藏族群众看病,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健康普查,采集成千上万份数据,他们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高原病的防治办法,青藏铁路动工时,面对十几万工人的健康保障,吴天一带队制定了详细的预防措施,高原病的死亡率降到极低,创造了医学奇迹。   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好曼巴”,意思是好医生,牧区里的人都知道,这位医生总是在雪山和帐篷之间来回奔波,不论多远、多冷,也要给大家看病,他自己曾多次遭遇意外,骨折、受伤,但只要能行走,他就会回到岗位,吴天一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这些年,吴天一还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他们提出的“青海标准”成了国际高原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慢性高山病的管理办法推广到全国,许多偏远村落的群众也能得到及时救治,国际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十分认可,他也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全球高原医学会议。   在外人看来,吴天一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本人总是很低调,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觉得,比起奖牌和证书,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远离病痛,每次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大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他都回答得很简单,“高原是我的根”。   吴若兰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始终关心着哥哥的情况,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从青海带回的黑枸杞,每当有人问起,她都会自豪地介绍哥哥的事迹,2010年,她还带着学生参观了上海世博会上的青海馆,向大家介绍高原医学的成就。   兄妹俩难得见面时,总会聊起小时候在弄堂的生活,即使语言和环境不同,他们之间的亲情始终没变,有一次,两人用上海话争论泡枸杞茶该放多少粒,旁人听来觉得新鲜有趣,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像回到了儿时的家。   吴天一已经八十多岁,身体装着起搏器,但他依然坚持到最前线做研究,无论风雪还是高原缺氧,他都和年轻人一起干,他说,医生的职责是守护生命,只要还有能力,他就不会停下来,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壮大,很多年轻医生愿意跟他学,把高原医学事业继续传下去。   岁月流转,兄妹两地分隔,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世界贡献力量,吴天一用医学守护高原人民的健康,吴若兰则在国际组织中推动文化交流,两人的人生选择不同,但目标却一致,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信息来源:新华社《“马背上的曼巴”吴天一:守护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生命》    

0 阅读:6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