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气!中国扔下“稀土核弹”,向全世界发起稀土管辖。 10月9日,商务部一天内连发6则公告,其中61号与62号公告如惊雷般炸响全球市场。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延续,而是中国稀土管控的“史诗级升级”——首次将全产业链技术与境外衍生品纳入管辖,一记“核弹”级举措,彻底改写了全球稀土贸易的游戏规则。 此前的稀土管控多聚焦于资源本身,像是给战略资产加了层基础防护。这次截然不同,61号公告直接划出“微量红线”:境外制造的物项里,只要含有0.1%以上原产于中国的特定稀土金属或合金。 比如金属镝、铽、钐这些关键品种,或是用到了中国的稀土开采、冶炼、磁材制造技术,向第三国出口前必须拿到商务部的许可。0.1%是什么概念?大概是一粒米之于一筐稻谷的比例,如此低的门槛,等于堵死了所有规避管制的漏洞。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长臂管辖”,可究其根本,这是对规则的精准运用。过去总有国家想耍小聪明,把中国稀土运到第三国加工转手,或是偷学技术搞本地化生产,以为这样就能绕开对华依赖。 现在这套行不通了,哪怕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把含中国稀土的零部件运往英国工厂,都得先看中国的“脸色”。这招“釜底抽薪”,直接掐住了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命门。 62号公告则补上了更关键的一环——技术管制。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都被悉数纳入管控,这是国内首次把“技术管控”明确写入政策文件。 要知道,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可不只靠资源,更靠硬实力: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能握在手里,70%以上的相关专利归中国所有,湿法冶金分离、钕铁硼磁体制造这些核心技术,比国外领先至少5到10年。 之前只控物项不控技术,就像给大门装了锁却没看住钥匙,现在“技术+供应链”双拳齐出,才算真正实现了管控闭环。 这波操作为啥能震动全球?看看美国的反应就知道了。 美国国防部数据摆着,各军种对中国关键矿物的平均依赖度高达77.7%。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前就栽过跟头,因为稀土磁铁断供,F-35战机直接停产数周,这只是美国产业链脆弱性的一个缩影。 现在新规落地,从手机芯片、电动车电机到战斗机雷达,凡是沾了“中国稀土基因”的产品,都得在规则内运行。那些喊着“去中国化”的西方国家,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产业链的悬崖边。 美国不是没试过自救,砸了数十亿美元想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可谈何容易?稀土加工高污染、高能耗,美国本土的环保标准卡得极严,光建厂就得闯过层层关卡。 技术上更不用说,没有中国的专利授权和设备支持,提纯精度根本达不到高端制造的要求。成本更是天文数字,中国经过多年产业整合,早把加工成本压到了全球最低,美国想从零起步竞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短期之内,这三重枷锁根本无解。或许有人会问,中国这是要搞“单边胁迫”吗?看看历史就清楚了。2015年即便WTO裁定不利,中国还是主动取消了出口配额,转而靠产业整合、环保升级和内需拉动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这次新规里更是留足了情面,紧急医疗、自然灾害救助等人道主义用途能直接豁免,只是事后需要报备商务部,完全避免了“一刀切”的僵硬。中国从来没想过用稀土当武器,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 更关键的是,这次升级还有深刻的国内考量。新规既是对外反制,也是对内“清场”。之前总有不法分子钻空子,把磁材这类容易伪装的物项通过灰色渠道走私出境,或是偷偷转让核心技术牟利。 现在规则划得清清楚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一目了然,等于给国内产业装上了“安全阀”,防止战略资产白白流失。这步棋,既守住了国门,也净化了行业生态。 有意思的是,新规还特别提到了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审批细则:最终用途是研发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或是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相关物项,都要逐案审批。 这等于精准瞄准了高端制造的核心领域,既保障了自身技术安全,也向外界释放了明确信号:中国的管控有章可循,不是盲目收紧,而是精准施策。 从“资源防御”到“能力管控”,中国稀土政策的升级,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洗牌。 过去西方靠技术优势制定规则,现在中国用自身实力改写规则。这不是霸权,而是对“谁付出谁受益”原则的捍卫——中国承担了全球稀土加工的环境成本,掌握了核心技术,自然有权利制定贸易规则。那些习惯了“搭便车”的国家,是时候清醒了。 新规落地,中美围绕稀土与半导体的博弈只会更深化,但主动权已悄悄转移。中国用“技术+规则”双轮驱动,既回应了外部挑衅,也夯实了自身根基。全球稀土战局,已然进入“中国规则时间”。 而对其他国家来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早点适应新规则——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逆潮流而动,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硬气!中国扔下“稀土核弹”,向全世界发起稀土管辖。 10月9日,商务部一天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10 19:10: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