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硝烟还没散尽,莫斯科那边就传出这么一句带刺的话:一位战略专家在采访里直言,如果中国继续中立,俄罗斯得 “重新考虑方向”。这听着像埋怨中国不够仗义,可背后藏着多大的算盘?中俄伙伴关系稳如磐石,却在战火中显出些许裂痕,这事儿要是真转弯,会搅动多大风浪?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乌冲突爆发那天,北京的外交部大楼里,发言人赵立坚面对记者镜头,强调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呼吁通过对话化解分歧。从那天起,中国就一直抱着这个态度,没偏帮任何一方,可这中立的立场,如今却被俄方专家摆上了台面说事儿。 要弄明白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看看俄罗斯现在的处境有多难。冲突已经拖了三年多,西方的制裁就像套在俄罗斯脖子上的绳子,越勒越紧。 欧盟委员会在 2025 年 9 月刚通过了第 19 轮对俄制裁措施草案,不仅要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每桶 47.6 美元,甚至连加密货币交易都要限制。 另一边,乌克兰却在不断收到援助,光 2025 年 8 月以来,荷兰、丹麦这些国家就凑了快 10 亿美元的武器资金,德国和加拿大还各承诺了 5 亿美元,美国也在协商后续援助。 一边是层层加码的制裁,一边是源源不断的武器支援,俄罗斯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才会有人急着向中国 “喊话”。 可要说中国真的 “不够意思”,那实在是冤枉。中国从来没像西方那样对俄罗斯搞制裁,反而在经贸合作上给了实打实的支持。2024 年中俄贸易额创下了 2448.195 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还增长了 4.1%。 能源领域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年能给中国输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支柱。俄罗斯老百姓开的车,现在也多是中国品牌,2024 年哈弗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占到 12%,极氪电动车更是拿下了 43% 的电动车市场销量。 更关键的是,两国超过 95% 的贸易都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根本不受西方金融限制的影响。这些实打实的合作,哪一点能看出 “不够意思”? 而且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冷眼旁观。冲突刚爆发一个月,中国红十字会就给乌克兰送去了价值 500 万元人民币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2023 年,中方还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了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的具体建议,这份方案得到了联合国和俄乌双方的广泛认同。现在已经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表示支持。中国做的这些,都是在为和平铺路,要是真的偏向某一方,反而会让战火烧得更旺。 再说说中俄关系的底子,那可不是一句 “重新考虑方向” 就能动摇的。2024 年两国建交 75 周年时,中俄联合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双方是 “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也不针对第三方,而且是 “不受一时一事影响” 的。 换句话说,中俄合作是基于长远的国家利益,不是靠一时的立场绑定。俄罗斯心里其实很清楚,在西方全面围堵的情况下,中国是为数不多能保持正常合作的大国,真要 “重新考虑方向”,损失的只会是俄罗斯自己。 那位战略专家的话,更像是一种 “施压式的求助”。因为俄罗斯太需要打破西方的封锁了,所以希望中国能更明确地站在自己这边。 可中国的外交有自己的原则,中立不是 “和稀泥”,而是为了更有底气地劝和促谈。毕竟打仗没有赢家,乌克兰的老百姓盼着回家,俄罗斯的经济也经不起长期消耗,只有和平谈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觉得,俄罗斯这番话不太可能真的改变中俄关系的大方向,毕竟实实在在的合作摆在那里,谁也不会跟自己的核心利益过不去。但这也提醒我们,国际局势确实复杂,中国的中立立场既要守住原则,也要让更多国家明白,这才是解决冲突的正道。 大家觉得俄罗斯这位专家是真的想调整对华方向,还是只是想借这话给中国递 “求助信号”?中国的中立立场,是不是化解这场冲突的关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