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教改”实施后,急哭一众家长:“这比英语还难!孩子可怎么办?”郑强更是毫不留情痛斥:“现在很多人说不会英语的就是‘文盲’,说这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 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最近天天熬到凌晨一点,平板电脑里存满了“非遗技艺入门”“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的文档。儿子小宇书包里的《书法练习册》比英语课本还厚,昨天晚上因为写不好“撇捺”,铅笔头都咬断了,最后趴在桌子上哭:“妈,我宁愿背英语单词!” 你随便拉个家长聊聊就知道,他们怕的不是“难”,是“摸不着边”。之前英语不好,还能报补习班、买真题卷,现在孩子回家问“清明节气为什么要插柳”,家长只能挠头;老师布置的“跨学科作业”,要结合历史讲皮影戏的起源,连大学读文科的家长都得翻三本书才敢开口。 教育部之前的回应其实把话说得很透——英语不“踢”高考,但要“去功利化”。今年江苏、浙江这些省份已经调整了英语考试,听力占比从20%提到30%,还新增了“社会化考试”,学生能考两次取最高分。本意是让英语回归“工具属性”,可家长们还没缓过劲,新教改的“硬骨头”就来了。 郑强那番话听着扎心,却戳中了这些年的教育怪圈。我邻居家的孩子,初二就抱着雅思词汇书背,可上次学校考《论语》默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个字错了四个;还有个朋友的女儿,英语六级过了,写篇“家乡的秋天”,连“稻浪翻滚”都不会用,只会写“rice is yellow”。 现在倒好,新教改把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推到台前,家长反而慌了。上海某小学的调查显示,83%的家长觉得“传统文化模块”最难辅导,有的家长甚至自己报了“非遗兴趣班”,就为了能帮孩子改作业。上次有个家长跟我吐槽,孩子要做“二十四节气手账”,她半夜三点在网上买节气插画素材,结果第二天发现买错了季节。 更有意思的是,之前喊着“取消英语主科”的家长,现在反而怀念起英语考试。因为英语有标准答案,背了就能得分,可新教改的题目没那么“好拿捏”——比如历史题考“丝绸之路对当代贸易的影响”,孩子要结合地理、经济知识答,少一个角度就扣分,家长根本没法预判考点。 郑强说“说不会英语是文盲的人才是真文盲”,这话里的火气,其实是对“教育失衡”的不满。这些年,多少学校把英语课排得比语文课还多,多少孩子周末泡在英语补习班,却连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都叫不上名字。新教改想扳回这个局,可步子迈得有点急,家长和孩子都没跟上节奏。 说到底,这场焦虑不是“英语难”和“新教改难”的对抗,是教育回归本质时的阵痛。家长急的不是孩子学不会,是自己帮不上忙;郑强痛斥的不是英语本身,是把英语捧到“高于母语”的荒唐。教改的方向没错,可怎么让家长不慌、孩子不怵,还得再琢磨琢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将英语“踢出”高考,取消其主科地位?教育部回应一针见血!不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苏柒小文
2025-10-10 12:59: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