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贝尔奖得主有作品写到上海九龙柱#美国911,#中译本编辑没想到拉斯洛会

潇湘晨报 2025-10-10 00:51:08

【新晋#诺贝尔奖得主有作品写到上海九龙柱#美国911,#中译本编辑没想到拉斯洛会获诺贝尔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9日13:00(北京时间10月9日19:00),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获奖。评审团称:“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他令人信服且富有远见的作品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出生于1954年,是匈牙利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15年曼布克国际奖得主,囊括了马洛伊奖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作品,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深刻的思索,常被形容为“压抑但引人入胜”,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界。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小说中译本有《世界在前进》《撒旦探戈》《仁慈的关系》《反抗的忧郁》等。

潇湘晨报记者在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后,第一时间采访了其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骆玉龙老师。

有很强的现实关切,又有很强的想象,曾写到上海的九龙柱和美国的911

潇湘晨报记者:骆老师,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小说是怎样的风格?

骆玉龙:他的作品语言整体风格是那种诗化的、充满着瞻望性、幻想性的语言。像他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里面很多篇目写的是主人公在世界各地游历的过程中所思、所想、所感,而且里面渗入了很多想象的成分。

《世界在前进》中有一篇叫做《九龙柱》。九龙柱是上海延安中路高架桥上的一个很大的柱子,上面有盘龙纹样,是上海的一个比较大的景观。拉斯洛他本人来过上海。在那个小说里面,主人公在延安中路这一带漫游的过程中看到了九龙柱,然后堕入了一种想象的空间。

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这种类似的色彩,有很强的想象成分,而且有很强的一种现实关切。《世界在前进》中的同名短篇写的是911事件。写911事件的发生,对于叙述者当时造成的那种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震动。他觉得这个事件似乎标志着一个旧世界的瓦解,一个新世界的展开。而这个新世界好像在滚滚向前,要把他吞噬掉,叙事者感受到时代给他的强烈的焦虑。

惜字如金,作品不多,曾和村上春树一样常年陪跑赔率榜

潇湘晨报记者:他的获奖对您来说,是一个惊喜不?

骆玉龙:是一个惊喜。因为他跟村上春树一样,常年是诺奖赔率榜的一个陪跑作家,一直在陪跑,但是一直没有得,并且他是一个东欧的男性作家。按照这两年的得奖趋势,我们感觉好像东欧男性作家获奖的概率并没有那么大,所以也并没有指望他真的能够得到诺奖,但是今年没想到真的得了。

潇湘晨报记者:他的中译本好像并不多。

骆玉龙:因为他本身的写作量就没有那么大。他从31岁开始写作,到现在71岁,40年,他总共可能只出过五六部作品,长篇小说可能两三部,短篇小说我记得只有两本,量真的很少,他是一个惜字如金的作家。所以并不是我们中文出版界出版得少,而是因为他本身的写作量就不多。

潇湘晨报记者:我们引进他的作品,还是认为他写得非常好。

骆玉龙:对。可能中国读者对他有所了解,是因为他是《撒旦探戈》的作者。《撒旦探戈》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被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拉斯洛本人的写作跟贝拉·塔尔的电影其实存在某种同构关系。他们的风格真的像,很冗长,而且你要进入的话很有难度,很有那种政治隐喻和现实关切,又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曾入围2018年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作家晚年的作品非常先锋

潇湘晨报记者:在你们出版的《世界在前进》里,有一篇非常特别。

骆玉龙:对,其中有一篇它其实有点像一个写作行为艺术。只有一个篇名,然后还有长达数十页的空白。空白之后有一个尾注,尾注部分标明了这些空白的出处,都是一些虚构的作品名。它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写作行为艺术,很有实验性。我们为了尊重他写作的原貌,所以原原本本把那些空白页全部保留下来,

潇湘晨报记者:评论界怎么看待他的这个写作行为艺术?

骆玉龙:《世界在前进》入围了2018年的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这是他的短篇小说写作里得到评论界认证最高的一部。大家觉得他这本书拓宽了短篇小说这种题材的界限,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在推广这本书的时候,说它是挑战语言极限之作。他真的是拓展了语言的边界,让你看到短篇小说的可能性有多少种,所以它不是一个保守的作品,是一个非常先锋的作品。尽管它是在作家晚年写的。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0 阅读:36
潇湘晨报

潇湘晨报

创刊于2001年,现为湖南发行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