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老美击落的气球为何不飞高点让F22够不着不就得了吗?就这么说吧,一开始就卡射程了,结果发现F22根本打不到,射程都是吹的。 2023年初,中国一艘民用科研气球因西风带气流不可抗力影响失控,意外进入美国领空。 中国第一时间明确这是民用设备,仅用于气象观测等科研活动,因航线偏离才出现这一情况,多次提出通过外交渠道妥善沟通处理。 但美国却选择过度反应,出动F22隐身战斗机,最终在大西洋上空将气球击落。 这件事之后,不少民众都有疑问:气球既然能飞高空,为啥不干脆再飞高些让F22够不着? F22之前宣传的性能那么强,是不是实际射程都是吹出来的,美国这番操作,到底是军力真厉害还是在刻意秀肌肉? 大家可能不清楚,民用科研气球和军用飞机完全不一样,它没有主动动力系统,全靠气囊里的氦气浮力和外界风力带动飞行。 能飞多高取决于气囊承受压力的极限以及大气浮力的平衡,根本没办法像战机那样主动爬升规避。 当时这个气球初始飞行高度大概36公里,这个高度远远超出F22的作战范围。 但后来因为高空强风持续拖拽,加上气球自身材料在长时间飞行中出现损耗,浮力慢慢下降,高度才逐渐降到2万米左右,刚好进入F22所谓的“作战升限”区间。 不是不想飞高,是民用设备的物理局限和自然环境让它没办法保持在更高空域。 F22官方宣传的实用升限是19800到20000米,单台F119发动机推力能达到15.6吨,数据看着很亮眼,可实战里根本不是这样。 为了够到2万米的气球,F22不得不采用“盘旋急跃升”的战术,先在低空盘旋积攒动能,再猛地向上爬升,这种操作本身就有很大风险,稍微控制不好就可能失速。 而且爬升过程中,飞机尾部拉出的白色烟迹把行踪暴露得明明白白,完全没了隐身战机该有的隐蔽性。 更关键的是,这次行动里美军连电子战飞机都没派来掩护,F22孤身出动,暴露了它在高空作战时缺乏体系支撑的短板。 所谓的“顶级隐身战机”,应对一个民用气球都要靠冒险战术,真实战力显然没宣传的那么神。 美军当时用的是AIM-9X近距格斗导弹,官方标称射程能到18公里,可实战打气球时却出现“三发一中”的情况,前两发都没命中,第三发才勉强击中。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AIM-9X的设计初衷是在中低空和敌方战机格斗,适应的是中低空的大气密度和温度环境。 到了2万米高空,大气稀薄,导弹的气动布局没法有效产生升力,机动性大幅下降,锁定目标的精度也跟着打折扣。 而且单枚AIM-9X造价差不多40万美元,那个民用气球的成本还不到2万美元,用这么贵的导弹打一个没威胁的民用设备,不仅没显出美军的厉害,反而暴露了它应对低价值目标时成本和效能严重倒挂的问题。 就像之前美军在红海拦截胡塞武装的无人机,用造价百万的导弹打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浪费,也说明美军装备在设计上存在“高射炮打蚊子”的先天缺陷。 不少军事专家都指出,美军这次击落气球,政治目的远大于军事意义。 当时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紧张,拜登政府想通过这种“强硬”行动转移国内注意力,结果反而把F22和AIM-9X的真实性能底牌亮了出来。 气球没飞高不是人为“卡射程”,是民用设备的客观局限,F22和导弹也不是单纯“宣传造假”。 美军这次过度反应,看似是展示霸权,实则暴露了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个无威胁的民用气球,都要动用最先进装备并冒险操作,说明它对自己的军力并没有表面上那么自信。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也给中国军工提了醒,未来在研发六代机、定向能武器时,要更注重极端环境下的实战性能,避免重蹈美军“纸面上厉害”的覆辙。 军事博弈从来不是比谁的宣传更响,而是看谁的装备在真实战场上更管用,谁的战略更贴近实际需求,毕竟,能打胜仗的实力,才是真的实力。 大家觉得美军用高价导弹击落民用气球的操作,是军力自信还是实力焦虑的体现? 如果未来再遇到类似民用设备误入他国空域的情况,大家认为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更合理?
.B21轰炸机突袭中方失败,美智库得出绝望结论:第三岛链也不安全!近日美国B-
【18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