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肖万世一生获得10次一等功,12次二等功,可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后,战功卓著的他却只当了个粮站站长,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肖万世是河北邢台人,抗战爆发后,他受两个哥哥的影响,加入了抗日游击队,然而这却给家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没人知道,肖万世后来每次整理旧军装,摸到衣领上缝补的补丁,都会想起母亲最后给他缝衣服的模样。 两个哥哥加入游击队的第三个月,就因为掩护村民转移,被鬼子围在山坳里乱枪打死,尸体被吊在村口的老槐树上示众;没过半个月,鬼子闯进他家,把不肯透露他下落的父母用刺刀挑了,连院子里刚满六岁、还会喊他“三哥”的小妹,也被活活摔在磨盘上。 那天他偷偷潜回村,在柴房的草堆里找到母亲没缝完的布鞋,鞋面上还留着他名字的针脚,指尖一碰,眼泪就砸在了布面上——从那天起,他枪托上的木纹被他攥得发亮,每次冲锋都要比别人快一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杀一个鬼子,就能少一个家庭像他家这样碎掉。 后来他跟着游击队编入正规军,从邢台打到邯郸,再到参加百团大战,身上的伤就没断过。 有次攻打鬼子的碉堡,他顶着机枪火力爬云梯,大腿被子弹打穿,血顺着裤管往下淌,他愣是咬着牙把炸药包塞进碉堡的射击口;还有一次反扫荡,他为了掩护伤员撤退,一个人抱着机枪守在山口,打光了三箱子弹,等战友们回来时,他已经昏在弹壳堆里,胸口还插着一块弹片。 那些一等功、二等功的勋章,不是写在纸上的荣誉,是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证明,每一块勋章背后,都有一道深到能看见骨头的疤。 新中国成立那年,部队整编,领导专门找他谈话,说按他的战功和资历,至少能分到军区当参谋,要是愿意去地方,也能当县一级的干部。 肖万世却没接话,他刚回了趟老家,看到村里不少人家的粮囤还是空的,有老人牵着孩子来问他“同志,啥时候能吃上饱饭啊”。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红薯都不够吃,母亲总把仅有的窝头掰给他;也想起打仗时,乡亲们冒着风险给部队送粮食,自己却见过有人饿晕在送粮的路上。他跟领导说:“我文化不高,当不了大官,也管不了复杂的事,但我会数粮食,能让乡亲们分到够吃的粮,比啥都强。” 就这么着,他主动申请去了县里的粮站,成了个管粮食收发的站长。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天天跟麻袋、秤砣打交道,他听见了也不辩解。 每天天不亮,他就去粮站清点库存,过秤的时候眼睛瞪得溜圆,生怕给百姓少称一两;遇到家里困难的孤寡老人,他偷偷从自己的粮本里匀出几斤;粮车陷在泥地里,他挽着裤腿就跟搬运工一起推,裤脚沾满泥也不在乎。 粮站的同事见过,他抽屉里锁着一个铁盒子,里面全是军功章,可他从来不让人看,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拿出来擦一擦,嘴里小声念叨“哥,爹,娘,现在百姓能吃上饭了”。 肖万世的“官”当得不大,可在百姓心里,他比啥大官都金贵。他的功绩从不是靠职位高低来衡量的,抗战时拿命护家国,和平年代用实心为百姓,这份不图名、不图利的初心,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新四军时期,陈毅听说江北的叶飞纵队富得流油,便想去“打土豪”,见到叶飞,陈毅提高
【21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