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接过毒酒,悲从心起,对着武则天一阵狂笑:“我已是庶人,没想到母后还是不肯放过我!”说完就将毒酒一饮而尽。 那年巴州的深秋时节,李贤正蹲在院角,用枯枝拨弄着未燃尽的柴火。 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他抬头,看见金吾卫的玄色甲胄,那是来送毒酒的。 他没躲,甚至没起身。 二十九年的人生,从雍王到太子,再到庶人,他早尝透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此刻,他苦笑慨叹:“母后要我死,总得给个像样的由头。” 李贤的聪慧,可以说是刻在基因里的。 他周岁抓周,磕磕绊绊的走到书案前,一把攥住《论语》。 五岁能背《孝经》,七岁读《汉书》能指出“文帝俭朴,景帝奢靡”的差异。 那时的唐高宗总是喜欢抱着他,指着“贤贤易色”四字笑:“我儿将来要做贤君。” 这份期许,在他十六岁那年成了真。 唐高宗亲自下诏,命他注解范晔《后汉书》。 这不是简单的读书笔记,要召集天下学者,考订史料,辨伪存真,等于提前为他搭建“帝王智囊团”。 而李贤,也果然没让父亲失望。 他带着三百学者,翻遍皇家秘阁,校出错漏千余处,连清代大学者王先谦都赞:“章怀之注,不减颜师古注《汉书》。” 书成那日,高宗在宣政殿设宴,举着注本对群臣说:“此我儿心血,亦大唐瑰宝。” 那时的李贤,是长安城里光彩照人的明星。 可他不知道,母亲武则天的目光,早从“神童”变成了“威胁”。 命运的转折,始于675年。 太子李弘猝死合璧宫,死因成谜。 李贤被推上太子之位,从此被架在一把“权力的刀刃”上。 武则天对他的“教导”,从温情变成了敲打。 她送来《少阳正范》和《孝子传》,明着是“教他守规矩尽孝道”,实则骂他“既不会当太子,也不会当儿子”。 李贤偏不服软,他像极了母亲,骨子里带着股子倔强。 更棘手的,是流言。 宫里开始传“李贤是韩国夫人之子”。 韩国夫人曾是高宗宠妃,死得蹊跷,如今这谣言,像根刺扎在武则天心口。 她没辩解,只默默盯着儿子,眼神一天比一天冷。 后来,加速事情变化的导火索是明崇俨之死。 这个自称能通神的术士,因说“英王李显更有帝王相”触怒李贤。 李贤写了首《宝庆乐》暗讽,不久明崇俨便被刺杀。 武则天借题发挥,认定是李贤主使。 可查来查去没证据。 直到李贤宠幸男奴赵道生,武则天抓住这点,逼高宗下旨审案。 酷刑之下,赵道生“供”出李贤派他杀明崇俨。 东宫马厩又“搜出”数百副铠甲。 私藏甲胄,便是谋逆。 高宗懵了:“我儿已是太子,谋反图什么?” 武则天却冷脸:“为人子怀逆谋,天地不容。” 680年,李贤被废为庶人,押往巴州。 巴州的茅屋漏雨,李贤种过菜,修过墙,倒也习惯了粗布粗食。 他原以为,被贬之后能过上普通人的日子,却忘了皇家从没有“放过”二字。 他主持注的《后汉书》被母亲锁进宫中,成了她的“床头书”。 他写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被解读成“怨怼”。 连他在院角种的蜀葵,都被看作“盼赦”的野心。 更让他心寒的,是父亲的沉默。 高宗驾崩前,曾派使者送来一坛酒,说“贤儿,父皇等你回家”。 可酒未开封,高宗便咽了气。 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 消息传到巴州,李贤望着案头的《后汉书注》,忽然笑了:“母后终于要对儿子动手了。” 那天,金吾卫送来了那壶毒酒。 李贤接过酒,想起母亲送他《孝子传》时的话:“你要做天下人的孝子。” 可天下人的孝子,抵不过她一个人的权力欲。 “我已是庶人,母后还不肯放过我!”他仰头饮尽毒酒。 毒性发作时,他仿佛看见母亲坐在洛阳宫的佛堂里,对着他的牌位念珠。 消息传回京城,武则天翻着新修的《氏族志》,指尖停在“武氏”二字上。 上官婉儿劝她“念及骨肉”,她只淡淡道:“明日起,巴州改叫‘贤州’。” 李贤死后,他的儿子李守礼总说“能预知晴雨”。 旁人问缘由,他撸起袖子,露出满身伤痕:“这是我爹被赐死后,太后派人鞭挞的。一到阴雨天就疼,怎会忘?” 皇家的恩怨,从来不是死了就能了结。 就像那壶毒酒,毒死了李贤,也在武则天心上刻了道疤。 她或许后悔过,但是权利从来都是身不由己。 千年后,我们翻《旧唐书》,看“章怀太子贤”的生平,只余一声叹息。 他注的《后汉书》还在,他的《黄台瓜辞》还在,可那个想做贤君的少年,永远留在了684年的巴州秋夜里。 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最痛的,从来都是被亲情碾碎的真心。 主要信源:(人民网——无字碑头镌满字:从废王立武到日月凌空)
有一次,刘邦想要宠幸一个女人,看到女人姿色平平,他一下子就没了想法。就在刘邦转身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