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陈思诚筹拍《北京爱情故事》,来试镜女主的女演员很多,可陈思诚一个也看不上,工作人员问:“为什么?”陈思诚说:“她们长得太漂亮了!” 《北京爱情故事》中沈冰这个角色的成功,很多人觉得是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演员,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它并非源于对一个预设形象的精准复刻,而是一场由选角困境催生的,关于角色内核的颠覆与重塑。 这个故事,主角其实是“沈冰”这个概念本身。 2010年筹备剧组时,导演陈思诚心里对沈冰的构想,几乎是悬在天上的。他要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 这个形象要绝对干净,对爱情之外的一切都无欲无求,堪称“爱情至上”的化身。当时,高圆圆的气质被看作是这一构想的现实蓝本,是沈冰这个角色的理想投射。 为了这个标准,无数外形靓丽的女演员前来试镜,结果都被拒了。在陈思诚看来,她们太“精致艳丽”,缺少那种他固执坚守的、抽象的纯净感。 然而,当被视为原型的首选高圆圆因档期冲突婉拒后,这个完美的构想瞬间失去了支点。导演陷入了焦虑,反复翻阅剧本,因为那个符号化的仙女,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载体。 就在这个僵局里,佟丽娅出现了。关于她是如何进入导演视野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她偶然走错了试镜房间,另一种是陈思诚翻看旧作剧照时想起了她。 哪个版本是真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她穿着简单的牛仔裤和T恤,举止安静,与那个“仙女”设定格格不入。陈思诚对她的印象也只是“高和瘦”,外貌普通。 但在一部旧作的剧照里,她扎着马尾,穿着校服,眼神明亮,那股略带怯生生却又在嘴角显露不服输的气质,突然击中了什么。 真正让导演思路转变的,是佟丽娅身上一种其他演员少见的“朴实”感。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为什么沈冰不能是质朴的?这并非一次妥协,而是一次创造性的转向,角色终于开始从天上向地面降落。 陈思诚立刻联系了正在外地拍戏的佟丽娅团队,他说,佟丽娅身上有股“干净、不装、敢扛事”的劲儿。佟丽娅当时还有些顾虑,特意问了句,这个角色是不是情节“很虐”。 在读了三天剧本后,她决定接下这个角色。 如果说“质朴”让沈冰有了血肉,那最终注入灵魂的,是佟丽娅的二度创作。开拍前,两人深入沟通,明确了沈冰绝非天真无知的“傻白甜”。 佟丽娅用自己家乡的女孩来类比这个角色:外表看着柔弱,但心里跟明镜似的,澄明且有主见。 这份理解在表演中得到了极致体现。一场发现被欺骗的戏,剧本要求她哭。但佟丽娅选择了即兴处理,她没有流泪,只是红着眼眶、死死咬着嘴唇,然后决绝地转身离开。 她认为,沈冰的委屈是向内吞的,行动上的决绝远比眼泪更能体现内心的碎裂和骨子里的执拗。这个处理,让陈思诚大为赞赏,他觉得这比直接哭泣更有力量。 这正是他最初苦苦寻找却无法言说的“劲儿”。 最终,这个从“仙女”符号降落到地面的沈冰,既保留了观众渴望的仙气,又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可以说,“沈冰”的诞生,完美诠释了艺术创作中“意外”与“缘分”的价值。它证明了,一个角色的真正成功,有时恰恰需要创作者有打破预设、拥抱现实复杂性的勇气。 后来,陈思诚和佟丽娅因戏结缘,成为生活中的伴侣。这或许是那场创作共鸣,在现实中最温暖的延续,也印证了演员的成功之路上,运气与实力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网易新闻:佟丽娅自曝见陈思诚就感觉这人不靠谱!曾拒绝出演《北爱》2017-05-27 18:55
2010年,陈思诚筹拍《北京爱情故事》,来试镜女主的女演员很多,可陈思诚一个也看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6 12:50:53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