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里,陈钟书将军的故事流传着两个版本。关于他的籍贯,说法始终未能统一 —— 一方坚称他的根在湖南邵阳,另一方却笃定他自云南昆明而来。
但无论哪个故乡,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起点: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救国,一头扎进了行伍。
他最初的身份,说出来可能让人想不到,只是个炊事兵。但他骨子里的那股狠劲,简直是写在脸上的。
从北伐战争到中原大战,再到剿匪平乱,他硬是靠着敢打敢拼的血性,从一个小兵干到了旅长。
战士们给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叫“铁脊梁”,说他有股不垮的韧劲;另一个叫“陈大胆”,因为他打起仗来就是个疯子。
他治军极严,训练时一丝不苟,但一上战场,第一个冲出去的永远是他自己。
他曾对人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誓要用自己的血去回击侵略者。这绝不是一句空话。1938年,台儿庄成了检验这句话的血色舞台。
当时日军的精锐第10师团气焰嚣张,企图打通津浦线,而台儿庄就是这道门锁。
彼时,由陈钟书指挥的 542 旅,早已凭借赫赫战功赢得 “钢铁之师” 的美名,而这支部队,正是当年守护防线的关键力量之一。
敌人的坦克、大炮、飞机轮番轰炸,中国军队的装备根本没法比。
街道很快变成了修罗场,房屋尽数坍塌。打到最后,弹药耗尽,所有人都红了眼。陈钟书一把抄起大刀,第一个跃出战壕,吼出那句震天的口号:“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
关于他最后的冲锋,细节在传说中交织。有的说他身材魁梧,刀刀致命,一口气连着挑翻了十四个鬼子;有的则说他身手矫健,枪起刀落,瞬间就干倒好几个敌人。
他的勇猛彻底点燃了所有士兵的血性,全旅将士紧随其后,与日军绞杀在一起。
他的牺牲,同样有两种说法。一说他身中数刀后,又被子弹击中胸口;另一说是一颗榴弹在附近爆炸,弹片直接穿透了他的眼眶。
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最终迎来的,都是同样令人动容的壮烈终章。战友们看到他倒下,他却挥手阻止救援,示意大家继续冲锋。
战斗间隙,战士们拼了命才把他的遗体从火线上抬回来。就在这一瞬间,一名跟随部队行动的记者迅速举起相机,将这幅画面永久留存下来。
照片上,四位士兵抬着担架,神情悲痛而坚毅。担架上的将军,军装被鲜血浸透,头上缠着绷带,或双眼半睁凝视着战场,或双拳至死都未曾松开。
这张照片,连同将军的牺牲,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烽火连天的台儿庄战役终以我方全胜落幕,曾被日军奉为圭臬的 “不败神话”,在此战中被彻底撕碎,化为历史尘埃。
战后,人们在陈钟书的怀里找到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信中希望孩子能记住,父亲是死在阵前,不是死在家里。
蒋中正亲书挽联以寄哀思,同时追授其陆军中将军衔,这份殊荣与缅怀,成为对其生平功绩的重要注脚。
至于他的安葬之地,又有了分歧。有人说他长眠于战斗过的鲁南青山,也有人说他的遗体被运回了云南故里,数万百姓沿街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