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买金条+老金匠加工,比金店省几千”的说法刷屏,可这看似精明的操作,藏着多少没说透的坑? 先算笔账:银行金条虽按大盘价卖,但部分银行收“出库费”“保管费”,算下来每克成本比宣传高5-10元;老金匠的手工费看似几百元,可暗藏“损耗陷阱”——有打金店会借口“正常损耗”掺7%-10%的银子,或趁消费者不盯梢少秤2克,纯度、重量双缩水,后续变现时检测出问题,损失远不止省下的钱。 更讽刺的是,年轻人以为避开了品牌溢价,却可能掉进“工艺陷阱”。老金匠复刻的“大牌同款”,大多没有专业质检证书,焊接处易断裂、镀层易脱落,戴不了多久就变形;而所谓“戴腻了融了重打”,反复融化会让黄金纯度持续下降,第三次重打时,足金可能就变成18K金。 那些吹嘘“省几千”的案例,刻意忽略了隐性成本:为盯加工请假半天的时间成本、后续检测纯度的费用、变形后维修的开销。真要算总账,未必比买品牌金饰划算——至少品牌店有售后保障,回收时克重、纯度透明,不会玩“损耗猫腻”。 年轻人追求性价比没错,但别被“反套路”的噱头迷惑。黄金消费的核心是保值,不是赌老金匠的“良心”,与其在加工环节提心吊胆,不如选克重透明、售后完善的渠道,避免“省小钱亏大本”。
同事买了银行金条9年,今天终于忍不住哭诉了。他说很多人觉得去银行买金条很靠谱,因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