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左右是杨成武和萧华上将,都是跟随毛主席参加过长征的老人。 说起那张著名的照片,就得从1966年国庆说起。那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阅兵刚结束,毛主席就下到群众中间去,和大家拉近距离。这事儿在当时挺常见的,毛主席总喜欢这么干,觉得和老百姓贴得近点,日子过得才踏实。照片里,杨成武和萧华两位上将一左一右站在毛主席身边,护着不让人群挤着。这俩人可不是随便谁,都是跟着毛主席从长征那会儿就一路走过来的老同志,杨成武那年52岁,萧华50岁出头,看起来还挺年轻,但经历的战斗多了去了,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打,年纪不大却已经是老资格。 先聊聊杨成武吧。这人1914年出生在福建长汀,那地方山多地少,客家人多,他家条件一般,从小就接触点进步事儿。15岁那年,他就投身革命,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暴动,直接加入红军。从基层干起,先是班长、连长,很快就升上去了。长征开始时,他已经是红四团政委,部队里前锋任务重,他带队强渡乌江,那水流急,敌人在对岸封锁,他指挥战士们架桥过河,硬是撕开缺口。接着攻娄山关,山路陡,敌军火力猛,他组织突击队从侧翼包抄,拿下阵地。飞夺泸定桥那仗更关键,22个突击手爬铁链桥,他殿后指挥火力压制,桥下大渡河水吼着,部队顺利过关。腊子口战斗,他率部攀岩上山,敌人在高地设卡,他调整战术,从薄弱点突破,整个长征他都跟着中央红军,先头开路,亲身经历了遵义会议后的几次转折,部队从湘江到陕北,损失大但意志硬。 抗日打响,杨成武调到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当团长。平型关战役,他埋伏在山沟里,等日军车队进来,一声令下开火,毁了十几辆车,抓了不少俘虏。那是八路军第一次大捷,他的手下士兵士气高涨。百团大战时,他带独立第一师穿插敌后,袭击铁路和据点,部队夜里行动,炸桥断线,敌军补给乱套。晋察冀根据地,他当一分区司令员,组织游击战,边打边建政权,部队从几千人扩到几万。解放战争,他管冀中军区,平原地带机动灵活,指挥夜袭和围歼,拿下不少城镇。1955年授衔上将,他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京畿防务和部队训练,那几年连续五次国庆阅兵,他都是总指挥,从1954到1958年,组织坦克方阵和空军编队通过天安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萧华的经历也差不多传奇,但更偏政治工作。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家里穷,父亲是泥瓦匠,母亲干码头活,他小时候寄住在宗祠里。13岁就当共青团县委书记,骑车串乡村,组织青年闹革命。14岁参军,次年入党,很快就升到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那年才16岁。长征前,他当少共国际师政委,部队里年轻人多,他管思想教育,讲革命道理,保持队伍稳定。长征路上,他跟着红一军团,先头部队过夹金山,雪厚路滑,他清点人数,拉起掉队的战士。过草地时,部队缺粮,他分发有限的干粮,坚持到天险通过。彝区那段,他带队探路,联系当地群众,避免冲突,顺利通过。整个长征,他转过政委、组织部长等职,陕甘支队时管第一纵队政工,边走边整顿纪律,部队凝聚力强。 抗日时期,萧华去鲁西抗日挺进纵队,当司令员兼政委,带队东进,开辟根据地。韩庄战斗,他指挥炮兵调整射击,击退日军冲锋。灯明寺那仗,夜袭村落,突击队翻墙进屋,清剿据点。解放战争,他先在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当主任,巡视阵地,抓思想工作。辽沈战役后,管辽东军区政委,组织部队南下,抢占港口,卸载物资建后勤。1955年授上将,他是最年轻的那个,才39岁,就主管总政治部,管全军教育和文化,编写教材,推动文艺活动。后来他还写了《长征组歌》,那首歌红遍全国,唱的就是长征精神。 俩人跟毛主席的渊源深,从长征就搭上线。杨成武在红四团时,毛主席在中央苏区就知道他,指挥过几次仗。萧华在少共国际师,毛主席也点名表扬过青年工作。长征后,他们都升职快,杨成武管军区,萧华管政工,俩人配合默契。1966年国庆阅兵,杨成武还是总指挥,萧华管总政治部,阅兵式上坦克飞机过,群众欢呼。结束后,毛主席下台和大家互动,人多挤,杨成武站左边,萧华站右边,护着毛主席往前走,避免拥挤。这照片后来流传广,体现老革命家对领袖的忠诚,也显示军队对群众的亲近。 那之后,杨成武继续在北京军区干,管国防建设和边防,组织演习,巡查哨所。1970年代调其他军区,专注边境事务。1980年代当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会议,讲国防经验。2004年2月在北京去世,90岁高龄。萧华在总政治部推文艺教育,写组诗回忆长征,组织研讨会。1970年代末转顾问,继续指导政工。1985年8月在北京病逝,69岁。俩人一辈子为党为军队出力,从长征小战士到上将,经历大大小小战役上百场,贡献大。
毛主席左右是杨成武和萧华上将,都是跟随毛主席参加过长征的老人。 说起那张著名的照
纸短情长啊
2025-10-02 04:13:23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