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俄国科学家在忙完一天的化学实验后,不洗手就准备吃饭了,结果他却发现,自己食用的牛排和沙拉里,竟然有种奇怪的甜味。 康斯坦丁·法利德别尔格1850年出生在俄罗斯坦波夫,那地方偏远,但他从小接触化学,因为父亲是药剂师。他早年自学基础知识,弄些简单实验。长大后,他去德国求学,先在哥廷根大学学有机化学,跟着教授搞苯环结构。之后转到柏林大学,钻研煤焦油成分,操作蒸馏设备分离物质。1870年代初,他又去海德堡大学,专攻有机合成,学磺化反应,关注煤焦油副产品潜力。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技能,为后来工作打下基础。 1876年,法利德别尔格移居美国,到了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伊拉·雷姆森的助手。实验室里,他每天处理煤焦油样品,称量物质,配置溶液,用玻璃仪器加热过滤。到1879年,他29岁,已是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专注苯磺酸衍生物,尝试氧化反应分离新化合物。他的工作节奏快,从早准备原料到下午记录数据,常忽略清理残渣。这段时期,他和雷姆森合作研究煤焦油衍生物,目标是从中找出有用东西。 1879年某天,法利德别尔格在实验室工作,处理苯甲苯磺酰胺样品,加入氧化剂加热混合。溶液颜色变化,他记录数据,手上沾满残留。实验结束,他收拾仪器,没洗手就回家。吃牛排和沙拉时,尝到异常甜味。他停下,检查食物,确认甜味来自手上物质。这让他返回实验室,分析残留化合物。通过测试,他分离出白色粉末,甜度比蔗糖高数百倍。他确认结构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命名为糖精。 这个发现源于不洗手,但法利德别尔格很快行动。他和雷姆森合作,1879年发表论文,描述糖精合成方法,包括两种途径。他们注明两人贡献,但后来争议出现。糖精甜度高,几乎无热量,成本低,适合糖尿病患者和食品工业。法利德别尔格看到潜力,1884年独自在美国申请专利,记录生产过程,如磺化苯甲酸步骤。这专利让他独占好处,尽管雷姆森不满,认为自己贡献被忽略。 1886年,法利德别尔格回德国,在马格德堡郊区建厂,安装设备批量生产糖精粉末和片剂。产品进入市场,用于饮料糖果,尤其一战时蔗糖短缺,糖精填补空缺。二战期间也一样,帮助维持食品供应。糖精普及快,20世纪初已成为常见添加剂,食品厂用它省钱,消费者觉得方便。 糖精发展中,安全问题浮出水面。20世纪60年代,实验室研究显示高剂量糖精与大鼠膀胱癌相关。196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报告指出潜在风险,引发争论。1977年,管理局基于数据提出禁令,但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反对,国会通过法案干预,只要求包装加警告标签,注明可能危害。 后续研究继续,1991年管理局撤回禁令提案,因为证据针对人类不充分。2000年,国家毒理学计划从致癌物名单移除糖精,认为对人威胁小。尽管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后来分类为2B组,表示可能对人类致癌,但证据有限。糖精仍用于无糖可乐和代糖包,争议没停,但产品还在流通。 法利德别尔格通过糖精获利,成富翁,但和雷姆森关系恶化,后者指责他不诚实,没分享功劳。法利德别尔格没回应争议,继续商业活动。他1910年8月15日在德国拿骚去世,享年59岁。糖精发现虽意外,却成科学史上经典案例,像其他意外发明一样,推动进步。
1879年,俄国科学家在忙完一天的化学实验后,不洗手就准备吃饭了,结果他却发现,
小胖胖说科技
2025-10-01 12:15:5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