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美国战争部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向德国出售一批价值12.3亿美元的AIM-120D-3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这导弹可不是普通货色,称得上是空战领域的“狠角色”。它的射程能轻松覆盖160到180公里的范围,相当于从北京五环到天津市区的距离。 飞行速度更是飙到4马赫,这速度比不少现役战机都快得多,一旦被它盯上,对手想摆脱都难。更关键的是它采用复合制导技术,发射后完全不用载机管,自己就能锁定目标追着打。 德国这次下单一点不意外,它最近在军费上的投入简直是“下血本”。2025年的军费预算直接冲到950亿欧元,还计划把现役军人规模扩编到20多万人。 总理默茨早就放话,要把德国军队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甚至承诺到2029年把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提到3.5%。 这波军购背后藏着清晰的逻辑。德国正在批量采购F-35隐形战机,而AIM-120D-3刚好是这款战机的“标配武器”,两者搭配才能发挥最大战力。 德国买导弹绝非孤例,北欧的芬兰上个月刚入手405枚同款。芬兰同样在列装新的F-35,这笔采购就是为了给新战机配齐“利爪”。 欧洲多国密集下单的动作,说白了是被安全局势推着走。特朗普政府再度入主白宫后,不断收缩对欧洲的安全承诺,让欧洲各国彻底看清了“美国优先”的本质。 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更让欧洲国家意识到,靠人不如靠己。欧盟早前就推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掏出8000亿欧元打造自主防御体系,德国正是这波浪潮的核心推手。 德国军工企业已经率先尝到甜头。莱茵金属这家老牌厂商把两家汽车零部件工厂改成军工厂,2024年八成收入都来自军工业务,近期还收购了舰船公司拓展海战领域。 生产雷达的亨佐尔特公司订单激增,2024年收入超22亿欧元,2025年还打算冲击25亿欧元目标。蒂森克虏伯的潜艇和护卫舰需求也在涨,上一财年销售额涨了16.7%。 但热闹背后全是隐忧。德国军工产能早就不是冷战时的水平,莱茵金属现在的产能只剩巅峰期的十分之一,关键零部件还得依赖进口。 在隐形战机、无人机这些新兴领域,德国技术明显落后,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都跟不上扩张速度。想短期内建起完整的军工体系,难度堪比登天。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喊着“防务自主”,军购却还在依赖美国。2022年年中到2023年年中,欧盟国家63%的军事采购支出都流向了美国。 德国买的AIM-120D-3,核心技术完全攥在美国手里。这款导弹是AIM-120家族的最新型号,美军通过升级软硬件提升性能,换用更灵敏的导引头应对电子干扰,射程比老型号涨了50%。 欧洲想摆脱对美依赖,却还在买美国的核心武器,这种“自主”多少有点尴尬。各国武器标准不统一更成了大问题,法国的战机、德国的坦克、英国的军舰没法顺畅协同,联合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资金来源也是个头疼事。德国扩大防务支出主要靠政府举债,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早就预警,这种做法可能让本就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引发衰退。 要知道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衰退,7月工业新订单连降三个月,汽车制造业转型迟缓,对美出口顺差跌到近年新低。靠军工拉动经济,更像是饮鸩止渴。 社会层面的争议同样存在。二战后德国民众对军国主义的警惕从未消失,虽然支持增加国防支出的人多了,但对扩军增支的质疑声始终没停。 现在的德国就处在矛盾中。一边想扛起欧洲防务自主的大旗,一边受制于产能、技术和对美依赖;一边靠举债砸钱扩军,一边要应对经济衰退的压力。 AIM-120D-3导弹的订单,既是德国强化军力的实招,也是欧洲防务困境的缩影。这批能打180公里的导弹,能补上眼前的安全短板,却填不平自主能力的大坑。 欧洲多国都在跟着加码。波兰想把军队扩到50万人,还喊着要搞核武器;北欧四国签了弹药认证协议,打算抱团采购。立陶宛在修50公里深的边境防线,爱沙尼亚也推出了2026至2029年的强军计划。 但各国诉求不一,东欧要“抗俄优先”,法德想搞高端技术,采购偏好根本捏不到一块。有评论说得直白,欧洲防务最大的敌人,是各国军购清单上永不重合的选项。 德国这12.3亿美元的订单,更像个开始而非结束。随着美国战略收缩,欧洲的“再武装”浪潮只会更猛。只是这条路能走多远,能不能真正实现自主,恐怕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手里的导弹再厉害,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终究还是要看别人脸色。 官方信源:新华网《列国鉴|记者观察:德国加码发展军工 打造经济复苏引擎》
9月26日,美国战争部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向德国出售一批价值12.3亿美元的AIM
史鉴奇谈
2025-09-30 11:00:48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