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学校对学生推出“严格禁令”,从限制课外读物、禁止携带非必要电子产品,到规范发型服饰、限定社交范围,各类规定细致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初衷或许是为了减少干扰、保障安全,让学生专注于学习,但过于严苛的禁令,有时反而会偏离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一刀切”的约束。比如禁止所有课外书,可能会掐灭孩子对文学、科学的兴趣火苗;强制统一发型,容易忽视学生的审美需求与个性表达;过度限制社交,则可能影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些看似“为学生好”的规定,若缺乏弹性与温度,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压抑自主管理能力的成长。 学校管理的核心,应是“疏”而非“堵”。与其用禁令隔绝一切可能的“干扰”,不如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合理规划。比如引导学生选择优质课外读物,而非简单禁止;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而非全盘没收;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同时明确行为底线。严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规则中学会自律,而非在禁令中失去探索的勇气。 教育不是打造统一的“标准件”,而是培育有思想、有能力的个体。适度的规则是成长的保护网,但过于严苛的禁令则可能成为束缚。唯有在严管与包容间找到平衡,用引导代替命令,才能让学生在规则中感受尊重,在约束中学会成长。
天才为什么不适合当老师?来看看钱学森和袁隆平等天才和学生们的故事,就自然有答案了
【97评论】【1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