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统、不独、不武”,这句骗了台湾人几十年的咒语,被赵少康,亲口翻译成了大白话。 2025 年 9 月 17 日的一场直播访谈中,面对关于两岸立场的追问,这位岛内资深政治人物的解读,让流传多年的政策表述褪去模糊外衣,也让更多人看清两岸关系发展的本质方向。 “不统、不独、不武” 的说法并非近年才有。 2008 年起,这一表述开始成为台湾地区的两岸政策基调,此后数十年间,其内涵在不同语境下被反复阐释,却始终带着一层朦胧色彩。 普通民众感受到两岸交流的暖意,却也对未来走向缺乏清晰认知,直到赵少康在访谈中的解读,让这一表述的核心指向浮出水面。 赵少康在回应提问时,没有沿用以往的模糊表述,而是直接点出其中关键。 他强调该表述的核心是维持现状,而 “不统” 是首要前提。 这番解读与历史脉络形成呼应。回溯过往,台湾地区的两岸政策虽历经多次调整,从蒋经国时期的 “三不政策” 到后来的各种表述,核心始终围绕 “拒统” 展开。 马英九执政时期,虽重申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却将 “不统” 作为政策基石,甚至对两岸政治对话避之不及,让统一进程陷入停滞。 赵少康进一步拆解了三个词汇的内在关联。 “不独” 更多是与激进 “台独” 主张做区隔,以此争取岛内外中间力量的认可;“不武” 则成为维持现状的手段,通过营造和平表象,为 “不统” 创造条件。 这种解读戳破了长期以来的认知迷雾,让台湾民众看清所谓 “维持现状” 背后,是对统一进程的刻意拖延。 这样的政策导向已在现实中显现影响。 两岸经贸往来常年保持密切,2024 年两岸贸易额仍达 2380 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超 800 亿美元,大量台企依赖大陆市场生存。 但政治层面的停滞,让这些经济联系缺乏更稳固的制度保障,每当岛内外局势出现波动,两岸交流就面临冲击风险,普通民众的利益也随之受影响。 赵少康的解读意外引发岛内对两岸关系的理性讨论。 有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终于明白为何多年来两岸交流 “只谈经济,不谈未来”。 更多人开始关注两岸融合发展带来的实际益处: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已稳定运行 8 年,累计供水超 3000 万吨;大陆高校对台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24 年已有近 5 万名台生在大陆就读。 这些具体的民生改善,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只有推动统一进程,才能让两岸交流的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赵少康的表述中也透露出对两岸现实的认知。 他承认两岸经贸联系无法割裂,主张 “先交流后谈统一”,这与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方向存在契合。 大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 “九二共识”,不断出台便利台胞台企的政策,从职业资格互认到税费优惠,从文化交流到社会保障,用实际行动搭建两岸沟通的桥梁。 这场关于政策解读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两岸民众对和平统一的共同期待。 赵少康的 “大白话” 打破了长期的话语模糊,让更多人看清拖延统一的本质,反而激发了对两岸关系未来的理性思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无法割裂,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成定局。 在这样的大势下,任何试图以 “维持现状” 拖延统一的做法都难以持久,唯有顺应统一潮流,才能让两岸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
【673评论】【2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