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前排左起:聂荣臻、朱老总、刘伯承等在129师驻地。可以看到北方特有的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30 01:43:39

1939年,前排左起:聂荣臻、朱老总、刘伯承等在129师驻地。可以看到北方特有的地形和村貌,同时军队领导军容风纪严肃齐整。 1940年十二月,太行山的风已经转冷了。 山里的路结着冰,踩一脚就响。刘伯承那时候刚满四十八岁,生日那天,人不在后方,不在家,就在路上。 他和邓小平一块,带着一二九师的司令部,进了涉县赤岸村。 赤岸村不大,地处山里,房子挤在坡上,一条清漳河贴着村边流过。那地方连地图上都难找,但这一年,村子成了根据地的中心。 不是因为风水好,也不是图个“赤”字,纯粹是形势推着人选地方。 百团大战刚过去。日军被打疼了,反扑得凶。国民党这边也没闲着,一边抗战,一边提防共产党,搞不少小动作。根据地很不安稳,部队得有个能扎住的点。赤岸不是最好的,但在那会儿,是最合适的。 涉县早在1939年就被收复了,日军没在那儿站住脚。赤岸周边一带,敌人活动少,地势复杂,藏得住人,也便于调动。麻田在北边,不远,是八路军总部。两地之间联系方便,刘邓要坐镇根据地,手里得有线能牵着。 粮食问题也不能忽视。清漳河沿岸有河滩地,能种麦子、玉米,甚至水稻,山坡上还长着核桃、花椒这些能顶用的东西。太行山区,谁都知道缺粮。一个村子要接得住一整个师的指挥机关,不靠地能出产,不行。 但最关键的,不在山水,也不在田地,而是在人。 赤岸的村民不富裕,可人不差。三年前,刘伯承带人来这儿走过一回,留下过印象。村里早早有抗日队伍,也有人参加救国会,底子不薄。部队正式进驻时,村民自发腾房、扫院、烧水。不少人把自家最暖和的屋子让出来,自己搬去潮冷的东屋,连炕都不烧。 刘伯承住进了戏楼的南屋,屋小,光线暗。邓小平和政治部的同志合住一间老屋。村民劝了几次,让他们搬去北房,都没成。干部说一句话:咱不能叫老百姓为我们吃亏。这种事,在别处不多见。 部队在村里一住就是五年。开会、发电报、写命令、布防,很多事都从这里开始。早上天没亮,戏楼那头就有人起来烧水,庙堂的小院里不时有人来回走动。孩子们趴在门口听人说话,大人也不拦着,他们自己也听不太明白,就想看看热闹。 卓琳,那时候负责政工,她在赤岸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自己担任书记。村里头的年轻人,悄悄发展了几个党员,有的后来跟着部队走了,有的留在村里,成了骨干。那几年,村子变得不一样了。 日军扫荡几次,赤岸也遭过。房被烧过,地被踏过,河边打过仗。可村子没散,种地的还种地,做饭的还做饭。打过仗的士兵回村,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帮人修炕、补墙。村民说话更直接了,见面先问吃没吃,后问打得怎么样。 根据地建设也从这儿展开。赤岸成了中枢,往东能看冀南,往西能扯上晋南,南边正好接着林县。几条线连起来,一二九师的调度更顺,部队分散行动时,也能听得见指挥。平日看着就是个小村,关键时刻,它能顶事。 邓小平那几年不太说闲话,一到晚上就坐在灯下写材料,常常写到半夜。刘伯承白天爱出门看看地形,走在村头总有人给他打招呼。他一笑,也不多说什么,就挪着步子往山上走。干部们说,他脑子里常年装着图,一走到哪里就自动展开。 军和民的关系,在赤岸不是一句口号,是日子一点点过出来的。有时候部队没菜吃,村里谁家院子里有一棵青菜,谁就拎来一把。缺盐了,有人自个儿跑出去换。部队也不光是打仗,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人修屋,翻山砍柴的活也干。 五年后,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一二九师撤出了赤岸。那时候村里的人没哭,也没送别,只是站在路口看着,等人走远了才回屋去。 屋子还是那些屋子,炕还是那些炕。只是灯灭的时候,屋里安静得有些不习惯。 外头的人,后来把赤岸写进了书,说是根据地样板,说是边区政治的缩影,也有人说它是革命生态的典型。说得都不算错,但村里人听不太懂那些词。他们记得的是谁给家里修过炕,谁在下雪时帮着抬过水,谁送过一口热饭。 赤岸没有什么奇迹,也不是“天选之地”。 它只是刚好有点地势,有点产出,有一群人,愿意把命和信念一起押进去。就是这几个条件,加上战争逼出来的决心,把一个小山村推到了地图正中间。 时间过去那么久了,山还在,河还在。 戏楼也还在,就是旧了。 冬天冷,屋里的人会烧一堆柴火,坐着喝点热茶,不说太多话。有时候会提一句:那几年,可真是不一样。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