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但是经论证过后: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有人提出在青藏高原上铺设2公里电磁发射轨道的设想,一出来就挺炸裂的,但没过多久,就被给出了“造价太高、不好施工”的结论,给这股热情浇了盆冷水。 它更像是一场尖端技术和残酷现实的硬碰硬,让我们看清一个宏伟蓝图要落地,得翻过多少座大山。 说这个想法科幻,其实有点冤枉它了,马伟明团队的履历,就是一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实录,最亮眼的例子,就是2024年跟着“福建舰”一起亮相的电磁弹射器。 那不光能把几十吨的战机稳稳地“弹”上天,效率还比老式的蒸汽弹射高了一半,顺带还能让飞机机体的寿命延长三成多。 能有这成就,靠的是团队花了十年死磕出来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颗被称作电磁设备“超级心脏”的宝贝,早就在海军舰艇上稳定跑着了,给那些高能耗的家伙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往前翻,他们还搞定了潜艇发电机“固有振荡”这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可以说,从深海到航母甲板,每一步都走得特扎实,也证明了他们有能力把顶尖的电磁理论变成国家手里的硬核装备。 然而这份从海里来的自信,一旦想登陆世界屋脊,就得先问问大自然答不答应,电磁轨道这东西,对精度要求简直苛刻到了极点,两公里长的轨道,只要有毫米级的变形,发射就可能玩完。 可它要面对的,偏偏是青藏高原最不老实的地基,大片的冻土,这片“动态大地”每年都在上演“冬天冻胀、夏天融沉”的戏码,地面一会儿鼓包一会儿塌陷,根本没个准。 想当年修青藏铁路,为了跟冻土较劲,又是用热棒降温,又是用高架桥“以桥代路”,成本高得吓人,但铁路对精度的要求,跟电磁轨道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更别提两河口水电站,光为了解决一个大坝心墙的冻融问题,就花了六年时间专门搞研发。 再加上高原缺氧、天冷,人和设备都受罪,运输成本更是翻着跟头往上涨,在这些自然规律面前,现有的工程技术真有点不够看。 就算技术和施工问题都能奇迹般地解决,钱也是个绕不过去的坎,这个构想的远景目标确实让人心动:要是能给航天发射当个“助推器”,帮火箭省点燃料,那现在动不动每公斤载货成本就超过一万美元的发射市场可能就要被彻底颠覆了。 但这幅美好蓝图的入场券,实在太贵了,专家估摸着,在平地上修一公里试验轨道就得一个多亿,搁在青藏高原,算上处理冻土和各种防护,两公里轨道没个二三十亿根本下不来。 这还没算给它配套的大功率供电站、冷却系统和控制中心,更要命的是后期的维护,高原的紫外线能让材料加速老化,冬天能把零件冻裂,得常年养着一帮人守在那儿,这笔开销简直是无底洞,眼下巨大的投入和遥远的未来回报,这笔经济账怎么算都不平衡。 所以说专家给的结论,并不是彻底判了死刑,而是对“时机”的一个精准判断,意思就是眼下确实干不了,但这不代表永远干不了。 实际上,之前在高原上成功的公里级太赫兹通信实验就说明,精密设备在那种极端环境里也不是完全没法工作。 这个设想的真正价值,可能就像一个探路的先锋,它给未来的科技发展指了个方向,也把挑战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桌面上:我们怎么才能搞出更便宜的冻土处理技术?怎么用上超导材料来降低能耗? 等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了,今天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电磁弹弓”,说不定真有一天能在世界屋脊上竖起来。 它告诉我们,很多改变世界的奇迹,一开始都源于一个听起来“不靠谱”的念头,而这种敢想的精神本身,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宝贵力量。 以上信息来源于央广网 「中国梦实践者」“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有人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但是经论证过后:造价太高且
繁梦间
2025-09-29 18:47: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