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心理学中所谓的健康人是被过度理想化的,就像一个人需要有主体...
花红情感
2025-09-28 15:06:48
很多时候,心理学中所谓的健康人是被过度理想化的,就像一个人需要有主体,有边界,有智慧和勇气同时又能展现恰到好处的脆弱,没有过度的自恋,没有边缘反应,没有神经症症状,有自体内聚性,有雄心抱负和理想目标并能用技能衔接二者,有创造力,富有幽默感,有共情能力却又没有太多的投射,有依恋的能力和接受分离的本领。
按照这个标准去筛选,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疯子,它也成为了心理学被滥用的一种评判工具。这种定义健康人的方式起源于不同流派对于真正的病理是什么的一种理解,甚至是假定,最后形成了符合该范式的工作目标。
就像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爱和工作的能力”过多考虑了社会适应的部分,由于缺少了内省经验的部分,因此才有了科胡特对Z先生的第二次分析。就像马勒的心灵独立最后被婴幼儿心理学界定为一种神话,依恋和自体客体关系是毕生的追求。就像经验从来都不是完全整合的,人的经验世界里天然存在着健康的解离机制,而非完全的统一。就像一个安全型依恋的来访者也会有强迫型的神经症症状,一个被描述成没有客体分化功能的人却存在着非常内聚的自体。
人格是太过复杂的形态,它一定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呈现出超越标准参数的一些东西,这种超出或不足并不能反映一个人在人格层面的健康程度,特征并不是本质,而是要看该特征被以怎样的心理水平所组织。就像同样是强迫行为,边缘水平和神经症水平的动力是完全不同的,该症状或行为试图防御或抵消的东西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的部分。
所谓的健康人并不是没有“毛病”,甚至可能有很多毛病,这种特异性更多时候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在独特环境下具备的非常独特的个人经验。 人是一定会有毛病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