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0再次低空试飞,照片中这一细节,透露出恐怖的研发实力,日前,有网民拍摄到了

烟雨评社 2025-09-28 10:43:11

歼-50再次低空试飞,照片中这一细节,透露出恐怖的研发实力,日前,有网民拍摄到了正在试飞阶段的“北六代”歼-50战机低空掠过天空的照片(图1),这次试飞高度比较低,能看到更多的机身细节,不但可以看到歼-50翼尖作动面的细节,还有这点细节让人“细思极恐”。 刚刷到这组照片时,不少军迷最先盯上的是那对格外醒目的翼尖,跟常见战机的固定翼尖不同,歼 - 50 的翼尖能明显看出可活动的作动结构,棱角分明的多面体设计透着股科技感。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简单的 “可动小翼”,而是六代机才有的全动翼尖技术,全球有人战机里这还是头一回见。 要知道六代机为了隐身和高速性能,大多取消了平尾和垂尾,这些部件原本承担着 30% 的空气阻力和 15% 的结构重量,没了它们,战机的操控性就成了大难题,全动翼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从照片里能隐约看到翼尖连接部位的精密构造,推测是双万向节铰链系统,有点像蜻蜓翅膀的关节,既能绕着机翼长度方向旋转,还能顺着机翼前后缘方向翘起或下折。 这种双轴运动可不是闹着玩的,差动旋转时能控制战机滚转,同步动作时能辅助转向,翘起下折还能调整升力,相当于把传统副翼和垂尾的功能全整合到了小小的翼尖上。 更厉害的是这背后的驱动技术,得用响应速度低于 30 毫秒的作动器,还要承受住多向载荷,这种技术之前只在歼 - 20 的全动垂尾上用过,如今搬到翼尖,精度要求只会更高。 不过比翼尖更让人意外的,是照片里机头部位少了点东西,那根标志性的空速管不见了。可能有人觉得这不就是根金属管吗? 可对战机来说,这可是 “感知器官”,能测速度、高度这些核心数据,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但它有个致命缺点,金属材质特别容易反射雷达波,简直是隐身战机的 “破绽”。歼 - 50 敢把它拆掉,说明已经用更先进的技术替代了。 它能同时测量飞行中的动压和静压,进而算出飞行速度、高度和迎角这些关键数据,曾是战机不可或缺的部件。但这根金属管有个致命缺点,它会强烈反射雷达波,像个“隐身破口”一样削弱战机的低可探测性。 研发团队应该是把分布式压力传感器嵌到了机头侧面和机身蒙皮里,这些小巧的传感器就像更灵敏的 “神经末梢”,既能精准捕捉空速、风向这些数据,又能完美贴合机身的隐身轮廓,一点不影响低可探测性。 这可不是随便换个部件那么简单,得有成熟的态势感知系统做支撑,而且回顾歼 - 20 的发展,当年也是从取消机头空速管开始,标志着战机从验证机迈入了原型机阶段,数据收集完备,参数也稳定了。歼 - 50 现在试飞阶段就做到这一步,显然研发进度比预想的快得多。 低空试飞本身就很考验战机实力,速度慢、气流复杂,对气动设计和飞控系统都是大考。能在这种状态下清晰展示出全动翼尖和无空速管设计,足见这款战机的气动布局已经相当成熟,连细节处都透着体系化的技术底气。 对于军迷而言,歼-50的试飞照片像一扇窗口,透露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信与从容。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这架战机承载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大国迈向空天强国的坚定脚步。 信源:中国蓝新闻

0 阅读:23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