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太深了!”9月,上海一房东卖房,挂538万,结果硬生生被砍到510万。房东忍痛成交,事后才知中了圈套!原来,看房的、挑刺的、砍价的,全是中介雇来演戏的!就靠这缺德套路,中介一个月能“吃”下50套房,净赚50多万。 上海一位房东,心里给自家房子定了538万的价。可没想到,上门看房的人根本不聊,一口咬死510万。房东实在扛不住,最后憋着一口气把合同签了。可他事后越想越不对劲,感觉自己被算计了。 事情曝光后,才知道那个所谓的“买家”,其实是中介花200块钱雇来的托儿。这帮人的任务就一个,进了门就拼命给房子挑刺,然后报个低得离谱的价格,摆出一副不容商量的架势,狠狠地压价。 有记者想搞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就装成新人去了一家叫“秒卖房”的中介公司卧底。 公司派给他一个任务,去谈一套挂牌339万的房子,要求他一开口就往下砍近60万。这种谈法哪有道理,房东听了当场就火了,直接把人赶了出去。 那位上海房东碰上的,就是这种套路的加强版。卧底记者被要求火力全开,死死咬住一个极低的价格。 这种高强度的心理施压,最终把房东逼得眼圈通红,防线彻底垮掉,只能接受那个远低于预期的价格。 中介公司费这么大劲折腾,到底图什么?一位内部员工说得很明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摸清房东真正的底价。 他们知道,要是让真买家和房东直接谈,价格一旦谈不拢,买家扭头就走,生意就黄了。 但雇来的“演员”就不一样,他们不怕谈崩。他们的作用就是不断施压,中介在旁边观察房东的反应,就能精准探出他到底最低能卖多少钱。 等中介拿到了这个底牌,再带真正的客户上门,就能把价格牢牢控制在手里,成交自然就容易多了。 这么干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行业的压力太大了。 像链家那样的大公司,对员工的业绩要求很严格,比如一天必须带看15组客户。完不成任务就得走人,所以花点小钱雇人看房凑数,也成了些员工保住饭碗的办法。 这套精心设计的玩法,利润相当惊人。有中介老板就靠这个模式,一个月能卖掉50套房,纯赚超过50万。这些钱,都是建立在房东信息不对等和心理防线薄弱的基础上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暗地里的手段,现在居然有人把它包装成“砍价爽剧”,发到短视频平台上传播。视频里,房产经纪人跟房东极限拉扯,最后以一个不可思议的低价拿下房子,看得评论区一片叫好。 这种表演迎合了当下买方市场一些人的心态,看着经纪人把“强势”的房东杀得节节败退,好像替自己出了口恶气。但有经纪人私下承认,这些视频多数是摆拍的,就是为了博眼球,拉客户。 无论是偷偷雇人压价,还是公开表演砍价,本质上都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搅乱了公平交易。 法律专家说得很清楚,雇人假扮买家已经涉嫌民事欺诈。根据《民法典》,因为欺诈签的合同,受害方完全有权利请求法院撤销。 房产中介本来应该是买卖双方之间的桥梁,靠的是专业和诚信吃饭。如果把聪明才智都用在设圈套、玩心眼上,砸掉的不仅是自己的牌子,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誉。 这种乱象也不是个例,背后是行业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二手房市场的信息一直不透明,中介利用信息差“两头吃”太常见了。他们可以对买家瞒着房子的毛病,也能对卖家封锁真实的市场行情,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多挣钱。 说到底,还是行业里“成交就是一切”的风气在作怪。 市场竞争激烈,业绩考核又重,很多从业者的脑子里就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房子卖出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规矩和良心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件事算是个提醒。以后再遇到买卖房子这种大事,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杆秤,多方核实信息,不能中介说什么就信什么。 当市场的信任出了问题时,学会保护自己,就成了最无奈也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你遇到过这种事情吗? (来源:都市现场)
“亏大了!”杭州,女子一口气花16万,租了一套87平的房子15年,算下来每月租金
【3评论】【3点赞】
用户10xxx75
下编他妈卖房亏了,怪罪中介!!!![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