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可真大!湖南长沙,一女子因咳嗽一直没好,就借助AI问诊平台诊断病情,自己买药

绾玉说 2025-09-24 13:23:12

胆子可真大!湖南长沙,一女子因咳嗽一直没好,就借助AI问诊平台诊断病情,自己买药去吃,结果陷入“吃药就好,停药复发”的死循环,直到病情加重后她才去医院,可结果却让她傻了眼! 谁能想到,本想图个方便的AI问诊,竟能把人推进一场长达八个月的健康危机?这事就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廖新花女士身上。 自今年伊始,廖女士便陷入咳嗽的“纠缠”之中。这恼人的咳嗽如影随形,让她的生活多了几分困扰。她并未前往医院,而是做出了更为时尚的选择——借助时髦的AI问诊。这种新颖方式,或许能为她带来别样的就医体验。此一问,仿若时光被按下了慢放键,悠悠然竟过去了整整八个月。 AI给她推荐了药,吃了确实能暂时压下去,她也就没太当回事。然而,一旦停止用药,那恼人的咳嗽便如汹涌浪潮,瞬间再度席卷而来,丝毫没有偃旗息鼓之意。这种“吃药就好,停药就犯”的循环,让她掉以轻心。 直到几个月后,病情突然加重,她才慌了神,赶紧跑到长沙市中心医院。肺部CT影像一出,结果令众人不禁倒抽冷气。双肺之上,多发性的厚壁空洞与病灶赫然显现,犹如阴霾笼罩,让人忧心不已。 医生作出的诊断显示,高度疑似继发性肺结核。此结论为病情判断提供了重要方向,后续还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确诊。这是一种需要尽早干预的慢性传染病,而她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廖女士已入院接受系统治疗。 这个案例,把AI问诊背后一个要命的问题摆上了台面:算法再厉害,也代替不了医生的诊断。长沙市中心医院的裴异主任言辞犀利地指出,在某些情境下,AI犹如视觉与听觉均缺失的“盲人”和“聋子”,难以像人类一样全面感知和理解世界。 它看不见你疲惫的脸色,摸不到你身体的温度,更无法用听诊器辨别肺部的声音。这些“望触叩听”的基本操作,是医生诊断时不可或缺的环节,AI却完全无能为力。 AI能做的,只是根据你输入的“咳嗽”这类关键词,从数据库里匹配一个最大可能的答案。对于廖女士来说,AI很可能只把她的症状当成了普通呼吸道感染,却完全错过了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这些结核病的典型信号。 更关键的是,一个好医生不仅看病,更看“人”。AI缺乏主动关怀之能,既不会关切你的过敏史与家族病史,亦不会询问你近期是否承受较大压力、频繁熬夜,在人文关怀上略显冰冷。看似毫无关联的信息,实则常常隐匿着揪出真正病因的关键线索。它们犹如散落的拼图碎片,每一片都可能是解开疾病谜团的重要一环。 AI问诊还有一个更隐蔽的陷阱,那就是它创造了一个“责任真空”。它给出的所有建议,最后都会附上一句“仅供参考”,把所有的判断、执行和后果,不偏不倚地全甩给了用户自己。 廖女士那八个月的自我治疗,实际上是一场无人监督的高风险赌博。AI的“建议”让她误以为病情可控,却掩盖了肺部正在悄悄溃烂的真相。这与执业医师出具的诊断书完全是两码事,后者背后是临床经验、精密设备和法律责任的层层保障。 那是不是该把AI一棍子打死?也别。专家认为,AI在医疗领域找准自己的位置,可以从一个危险的“伪医生”,转变成一个得力的“智能病助”。 比如,在你去看病前,它可以帮你系统地整理好自己的症状和疑问,让你和医生的沟通更高效。它也能成为一个科普小能手,帮你了解疾病预防知识,更好地理解医嘱。 说到底,廖女士的遭遇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技术本无过,然吾辈需时刻保持清醒,深刻洞察其边界所在。明晰此理,方能在技术浪潮中趋利避害,实现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进。在性命攸关的健康问题上,任何便利都不能取代医学的严谨。 当身体的警报持续拉响,比如咳嗽咳痰超过两周,请立刻去找专业的医生。通过面对面的诊断,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获得一个科学的治疗方案,这才是对自己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和负责。 信息来源:都市报道 2025-9-22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