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27岁朱瞻基,拿300斤大缸扣住二叔朱高煦,并熏炭,把46岁二叔烤糊。 当年朱棣还是燕王,从北京一路砍到南京,把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给抢了。这场仗打得九死一生,朱棣好几次都差点儿挂了。其中最险的一次,在白沟河,朱棣被敌军团团围住,眼看就要凉凉。这时候,谁杀出来了?就是他二儿子朱高煦。 他打起仗来不要命,带着部队硬生生把他爹从鬼门关拽了回来。这可是救驾之功啊!朱棣当时也确实上头了,抱着朱高煦的肩膀,激动地说了句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话:“勉之!世子多疾。” 在帝王家,这就是一张无限遐想的“空头支票”。朱高煦听进去了,而且听得明明白白。他觉得,这皇位继承人的位子,他爹是许给他了。从此,他看他那个胖乎乎、腿脚还不好的大哥,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可问题是,朱棣是个政治家,不是个光讲江湖义气的莽夫。打天下靠猛男,坐天下得靠稳重的人。朱高炽虽然胖,腿脚不利索,但他仁厚、稳重,还深得文官集团的支持。更关键的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朱棣喜欢得不得了,明确说了这“好圣孙”有他当年的风范。 所以,江山稳定后,朱棣权衡再三,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当太子。 这一下,朱高煦彻底炸了。他觉得他爹骗了他,把他当驴耍了。从此,朱高煦就走上了一条“不作不死”的不归路。 朱棣让他去云南就藩,他赖在京城不走,公开叫板:“我犯了什么罪,要把我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 朱高煦的作死行为,远不止打嘴炮。他私自招募三千士兵当自己的卫队,在京城横行霸道。一个兵马指挥使徐野驴,不长眼惹了他的卫兵,他直接拿个铁瓜锤,当场把人脑袋给砸碎了。干完这事,扭头跟没事人一样进宫吃饭。这嚣张跋扈的劲儿,简直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他爹朱棣活着的时候,虽然也敲打过他几次,但毕竟是亲儿子,加上战功赫赫,总有几分偏爱,也就没下死手。可朱棣一死,朱高炽继位,朱高煦的机会似乎来了。 可惜,他大哥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短,只有十个月,但政治手腕很稳。朱高煦还没来得及搞事,他大哥就病逝了。这下,轮到他侄子朱瞻基继位了。 朱高煦觉得,一个毛头小子,能奈我何?他最后的疯狂开始了。他先是想在半路上埋伏,截杀从南京赶回北京奔丧的朱瞻基。结果,朱瞻基早就防着他这一手,悄无声息、神速回京,直接登基。 计划失败,朱高煦干脆撕破脸,在自己的封地乐安州起兵造反。他觉得自己当年跟着老爹能打赢,现在自己单干也一定行。结果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以为他振臂一呼,当年的老战友们会纷纷响应。没想到,人家扭头就把他给卖了,直接向朝廷告密。 朱瞻基更是个狠角色,一点没犹豫,御驾亲征。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把乐安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那边呢?据说大军压境了,他还在王府里听小曲儿,突出一个“又菜又爱玩”。最后,兵不血刃,城里的部下都准备反水了,朱高煦一看大势已去,只好脱了王袍,乖乖出城投降。 按理说,谋反是灭族的大罪。但朱瞻基一开始还真挺“仁慈”的,可能是顾及亲情,也可能是想展现自己宽厚的一面给天下看。他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关在北京逍遥城,好吃好喝供着,没杀。 可朱高煦这人,你给他台阶,他非但不下,还要在台阶上蹦迪。 终于到了1426年那个秋天。朱瞻基不知道是心血来潮还是怎么,跑去看望自己这位被圈禁的二叔。可能想看看他是不是老实了,或者纯粹就是想去看看他的笑话。 结果,就在朱瞻基走到朱高煦面前时,这位曾经的战神,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干了件惊掉所有人下巴的事,他偷偷伸出一条腿,把朱瞻基结结实实地绊了个狗啃泥。 朱瞻基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他二话不说,命人抬来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铜缸,“咣”的一声,把朱高煦严严实实地扣在了底下。 他在铜缸里怒吼、冲撞,凭借天生神力,竟然硬生生把三百斤的铜缸给顶得移动了起来! 这下,朱瞻基的眼神里估计只剩下冰冷的杀意了。他看着摇摇晃晃的铜缸,冷冷地吐出几个字:“积炭,燃之。” 于是,侍卫们在铜缸周围堆满了木炭,点燃了大火。烈焰升腾,铜缸被烧得通红。起初,缸里还传来疯狂的撞击声和凄厉的嘶吼,但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弱,最后,一切归于死寂。只剩下焦糊的气味,弥漫在深宫的秋风里。 朱高煦,这位曾经的战场英雄,大明朝最能打的王爷,就以这样一种惨烈又屈辱的方式,化成了一滩“膏流于地”。事后,他所有的儿子,无论是否参与谋反,全部被处死,一个不留。 朱瞻基用这口烧红的铜缸,向所有朱家的王爷们发出了一个最明确的信号:时代变了。我爷爷能造反成功,不代表你们也可以。皇权面前,没有叔侄,只有君臣。任何挑战我权威的人,下场,就和这缸里的东西一样。
1426年,27岁朱瞻基,拿300斤大缸扣住二叔朱高煦,并熏炭,把46岁二叔烤糊
历史脑洞
2025-09-24 11:52:2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