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张默君把28岁的留学生竺可桢堵在家里,让他娶自己的妹妹张侠魂。竺可桢并不认识张侠魂,但他打量了下眼前的陌生女子,觉得挺好,竟然答应了。可是20年后,他对着妻子嚎啕大哭。 竺可桢年轻时身子骨弱,瘦得跟豆芽菜似的。他在上海念中学时,他那位后来大名鼎鼎的同学胡适,就背地里跟人打赌,说“竺可桢活不过二十岁”。这话传到竺可桢耳朵里,换一般人早炸了,非得跟胡适掰扯掰扯。可竺可桢没,他反而琢磨,是不是自己读书太拼,把身体给忘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你看,牛人就是牛人,能把别人的“看衰”当成自我升级的KPI。 后来俩人在美国留学又遇上了,胡适看他活得好好的,又开了个玩笑,说你要能活到六十,我给你磕头。这赌约,最后当然是竺可桢赢了,他活了84岁,胡适先走了。 一个连寿命都靠“较劲”赢回来的人,在婚姻大事上,更是出人意料。 时间拉到1918年,竺可桢28岁,还在哈佛读博士,妥妥的黄金单身汉。一天,一位叫张默君的女士找到了他。这位张女士可不是一般人,革命党,女中豪杰,因为一段情伤,自己发誓终身不嫁,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给妹妹物色好郎君上。 她看中了竺可桢。那天,她也没绕弯子,开门见山,想把自己的亲妹妹张侠魂许配给他。 这一下把竺可桢给整蒙了。他根本不认识这个叫张侠魂的姑娘,连照片都没见过一张。 竺可桢接下来的反应,就透着他那股子科学家的“怪劲儿”。他没立刻拒绝,也没觉得荒唐,而是仔仔细细地打量起了眼前的张默君,心里开始分析和推演:姐姐如此优秀,见识不凡,那妹妹想必也差不到哪儿去。 就凭着这么个“逻辑推断”,竺可桢竟然点头答应了。 这决定,说好听点是眼光独到,说难听点就是“豪赌”。他赌的,是自己的后半生。可他不知道,他赌上的这位姑娘,张侠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张侠魂,那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奇女子”。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办报纸,呼吁女性参政,思想前卫得很。但她最“炸裂”的事迹,是16岁就成了中国第一位飞上天的女性。那是在1916年,她坐着一架军用飞机上了天,结果飞机掉下来,腿都摔断了。她愣是没喊一声疼,还特硬气地说:“中国女子就是缺少冒险精神,我要是摔死了,也算给后来的女飞行家留个记号。” 这样一个又酷又飒的姑娘,嫁给了竺可桢后,却收起了所有的锋芒,成了他身后最温柔的港湾。竺可桢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竺可桢当浙大校长时,经费紧张,很多学生穷得叮当响。张侠魂就把这些学生当自己孩子,经常叫他们来家里吃饭,宁可自己家孩子省着点,也要让学生们吃饱。在当年的浙大,“竺校长家”就是贫困生的免费食堂。 一个是严谨内敛的科学家,一个是热情奔放的冒险家,他们的结合,出人意料地和谐美满。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灵魂契合吧。竺可桢那次看似草率的“豪赌”,竟然赢了个满堂彩。 20年后,也就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竺可桢带着浙江大学的师生,在炮火中艰难西迁。就在这颠沛流离的路上,悲剧降临了。先是他们的二儿子竺衡染上痢疾,不幸夭折。紧接着,日夜操劳、悲伤过度的张侠魂也一病不起。 竺可桢当时正为学校的事焦头烂额,等他赶到妻子身边时,张侠魂已经病入膏肓。这个一辈子跟数据和逻辑打交道的男人,第一次感到了彻底的无助。他眼睁睁看着妻子的生命一点点流逝,却什么也做不了。 张侠魂最终还是走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竺可桢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个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未曾低头的大学校长,抱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嚎啕大哭。他的哭声里,有失去爱侣的锥心之痛,有对孩子的无尽思念,更有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悔恨。 妻子和爱子下葬后,竺可桢把所有的悲痛都埋进了日记里。他写道:“侠魂去世,余之生命已去一半。”为了纪念妻子,他拿出自己仅有的一千元积蓄,设立了“侠魂奖学金”,专门用来资助贫困女生,延续妻子的善良。 一个男人,带着五个孩子,还要管理一所风雨飘摇的大学,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朋友们都劝他再娶一个,帮着分担。两年后,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陈汲女士。 陈汲也是一位才女,温柔、善良、有担当。她像是上天派来抚平竺可桢伤口的天使。她不在意竺可桢有五个孩子,不在意他心里永远有个位置留给张侠魂。她默默地接过了这个家,视孩子们如己出,悉心照料竺可桢的饮食起居,让他能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特别是那几百万字的《竺可桢日记》,在后来的动荡岁月里,是陈汲拼死才保全下来的。 竺可桢和陈汲相濡以沫,安稳地走过了三十多年。直到1974年竺可桢病重,在弥留之际,他恍惚中,嘴里喃喃地喊着:“默君……我对不起她……” 守在病床前的陈汲听到这句话,没有一丝怨怼,只是默默地流着泪,握紧了丈夫的手。她懂他,懂他心底最深的痛和一生的遗憾。
1918年,张默君把28岁的留学生竺可桢堵在家里,让他娶自己的妹妹张侠魂。竺可桢
历史脑洞
2025-09-24 10:28:51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