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被爱的渴望,有时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焦虑甚至迷失的循环。 我们困在想要被爱的关系里 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百般问询,“你爱我吗?” “除了我,你还对谁这样过?” “你是否会一直坚定地选择我?” 渴望从那个人那里、得到百分百确定无疑的爱情。 我们总是战战兢兢,在爱的时候费力寻找不爱的证据,在不爱的时候卑微渴求被爱的痕迹。 我们之所以如此执着于“被爱”,或许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试图通过他人的目光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人不断追问“你爱我吗?”时,表面是在寻求对方的承诺,深层却可能是在叩问自己:“我值得被爱吗?”这种追问背后,隐藏的是对自我存在的不安——仿佛只有被他人坚定地选择,才能暂时填补内心的空洞。 通过被爱来确认存在感: 一个心理发展足够成熟的人,其自我价值感是内聚和稳定的。而一个极度需要被爱确认的人,其自我是破碎和脆弱的,需要借助他人的目光和爱慕来拼凑出自我的形象。 “你爱我”的潜台词是“我存在于你的眼中,所以我是好的、有价值的”。 这更像是一种自恋的供养。 “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的倒置:健康的关系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而在这种困境中,逻辑变成了 “我需要你(来满足我的自恋),所以我‘爱’你” 。 这种爱,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和索取,而非给予和联结。 无法承受“不被爱”:因为心理上还与早期客体融合在一起,“不被爱”在潜意识里等同于被抛弃、毁灭,是生死攸关的威胁。 所以才会如此恐惧,如此卑微地渴求痕迹。一个完成了个体化的人,能够承受“有时不被爱”,因为他知道这不会摧毁他的存在。
我们对被爱的渴望,有时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焦虑甚至迷失的循环。 我们困在想要被
寒星伴月念情长
2025-09-24 08:5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