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位大学教授来到深山调研,因为实在是太饿了,于是他便向村民讨要吃的,可村民居然给他端了一碗猪食,没想到,身为大学教授的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接过那碗猪食,眼含热泪、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1998年夏天,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何家庆教授背起行囊,独自深入大别山区开展扶贫调研。 这位在大学校园里本可以安心做研究的教授,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他要亲自走进贫困山区,真切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 当时的山区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 何家庆在调研途中经常吃不饱饭,有时候一天只能啃几个冷馒头。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老乡热情地招待他吃饭,但端上来的却是一碗用来喂猪的红薯渣糊糊,里面还掺杂着玉米芯。 面对这样的食物,何家庆没有流露出一丝嫌弃,而是默默地吃完了它。 后来他才知道,这户人家锅里只剩下半锅野菜糊糊,那是留给家里卧病在床的老人吃的。 他们实在拿不出像样的食物来招待客人,不得已才端出了猪食。 这个场景让何家庆深受震撼。 通过深入调研,他了解到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老百姓日常吃的都是野菜和红薯皮,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喝上带点油花的汤。 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当地老乡还是尽其所能地招待外来客人,这份淳朴和善良让何家庆既感动又心酸。 在吃那碗红薯渣糊糊的时候,何家庆与老乡聊起了种植魔芋的事情。 他仔细地向老乡解释种植魔芋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建议他们尝试种植来增加收入。 但老乡却摇头叹息:"我们穷怕了,这地长啥都不旺。"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何家庆的心。 临走时,他执意要给老乡50元钱,说是"买经验"的钱。 要知道在1998年,50元相当于一个山区家庭大半个月的生活费,老乡再三推辞,但何家庆坚持要给,最后几乎是用"拍桌子"的方式才让老乡收下。 这已经不是何家庆第一次为贫困地区百姓做实事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自费购买菌种,深入山区教农民种植天麻。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觉得他傻,但何家庆始终乐此不疲。 他深知,光靠论文和数据无法真正改变农民的命运,必须实地了解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在这次长达十个月的调研中,何家庆走访了108个县,足迹遍布大别山区的各个角落。 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写下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里记录的不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案例,更是无数山区百姓真实的生活现状和迫切需求。 他亲眼看到了孩子们吃的冷窝头,听到了父母们为生计发出的叹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扶贫的决心。 何家庆后来很少向人提起吃猪食的经历,就连他的学生也是通过他的日记才得知这件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不愿将苦难作为谈资。 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美德。 事实上,像何家庆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 扶贫工作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有人愿意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 何家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扶贫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何家庆的调研工作为当地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据他的建议,当地开始尝试推广魔芋种植,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许多农户通过种植魔芋增加了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这也印证了何家庆当初的坚持是正确的——只有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何家庆不求名利,不图回报,他只是希望有一天,山区百姓的餐桌上不再出现那碗红薯渣糊糊。 这种脚踏实地、真心为民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和尊敬。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需要更多这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的人。 如今,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山区百姓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何家庆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 主要信源:(央广网——《一本日记 走近“布衣教授”何家庆》)
一觉醒来,惊掉下巴贫穷真是限制想象浙大教授郁发新竟坐拥31亿资产好好的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