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躺下,

熹然说历史 2025-09-23 00:42:19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躺下,却说:“累了,安置吧”,她娇声应:“好”,雍正从此日日翻她的牌子。谁知,一年之后,雍正就把她忘记的干干净净。 1729年,内务府包衣女子马氏进入紫禁城,成为雍正帝的答应。这位出身低微的女子,在等级森严的后宫中度过了近四十年,最终在寿安宫孤独离世。更令人唏嘘的是,她的棺木在殡宫停放七年无人问津,直到乾隆帝震怒才得以安葬。 清朝的后宫制度,说白了就是一套严密的等级体系。雍正七年七月,马氏以宫女身份入宫,被册封为马答应。在清朝后宫八个等级中,答应是最低的,每月例银不过几两银子,住的地方也就是偏殿里的一间小屋。 马氏的出身一直是个谜。史书上对她的家世只字未提,但从她以宫女身份入宫这点来看,她应该是内务府三旗包衣出身。说白了,就是世代为皇室服务的奴仆家庭,虽说也算旗人,但地位确实不高。 雍正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位期间批阅奏折上万份,每天要处理40多件奏本。这样一个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务上的皇帝,哪有那么多时间翻牌子?历史上也确实没有任何记载说他特别宠爱过马氏。 雍正八年正月,马答应晋升为马常在。别看只升了一级,但待遇确实有所改善,能配三个宫女伺候,住处也稍微好点。不过在偌大的紫禁城里,一个常在真的算不上什么。 雍正九年,皇后乌拉那拉氏病逝。雍正帝异常悲痛,从此再没立过皇后。这位皇帝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革和政务中,对后宫的事情更是无暇顾及。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按照规矩,先帝的低级妃嫔都要搬到寿安宫居住。马常在也在其中,开始了她漫长的太妃生活。寿安宫在紫禁城的西北角,远离皇宫中心,格外冷清。马常在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马常在在寿安宫病逝。按理说,她应该被安葬在泰陵妃园寝,可负责办理后事的官员却把这事给忘了。马常在的棺木在田村殡宫一放就是七年,直到乾隆四十年才被发现。 乾隆帝知道这事后勃然大怒。不是因为心疼马常在,而是觉得这些官员太过分了。怎么说马常在也是先帝的女人,算是他的”小妈”,这么处理太不像话。于是一批官员被处罚,马常在的灵柩才终于被安葬到泰陵妃园寝。 马氏的一生,可以说是清朝后宫千千万万普通女子的缩影。她们年轻时进宫,把青春献给了深宫大院,却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关爱。在等级森严的后宫中,她们不过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存在。马常在死后棺木被遗忘七年这件事,更是把这种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一个地位最低的常在,在那个时代谁会在意呢?要不是乾隆帝偶然发现,恐怕她的棺木还要在殡宫里继续停放下去。这就是封建社会小人物的悲哀,生前无人问津,死后更是被遗忘。 马常在的故事让人深思: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多少女子把青春葬送在深宫之中?她们的命运是否只能如此?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清朝后宫制度的看法。

0 阅读:34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