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选妃子,除了看颜值,还有个“奇葩”标准让人意外 在古装剧里,选秀女入宫的场景总是少不了:数千名貌美如花的少女排成长队,等待皇帝和太后的检阅,最终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入选。 但你知道吗,古代选妃,除了看脸蛋身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标准,那就是闻体香。 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曾下诏选美女入宫,其中有一项特别的要求:被选中的女子必须体香自然,那些身上有异味的女子,即使容貌再美,也会被直接淘汰。 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体香呢,在古代医学看来,人体的气味与健康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就有五味五臭的说法,认为人体的气味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体香清新的女子,被认为身体健康,更容易生育健康的子嗣,这对以延续皇室血脉为己任的皇帝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在没有现代卫生设施的古代,个人卫生状况很难保证,能在这种条件下保持体香的女子,必定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的家教和修养。 更有趣的是,唐朝时期的选妃标准更为细致,唐太宗李世民选妃时,不仅要看容貌身材,还要“闻其气,视其步态”。 宫中专门有负责这项工作的宦官,他们会在女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靠近闻其体香。 这些宦官鼻子灵敏得惊人,据说能分辨出数十种不同的体味,并根据气味判断女子的性格和健康状况。 比如体香如兰的女子被认为温柔贤淑,气味如松的则被视为性格坚韧,而带有一丝桂花香气的女子则被认为聪慧过人。 到了宋朝,这种做法更是被系统化,宋仁宗赵祯在选妃时,专门设立了香闺,让候选的女子在里面住上三天。 期间不允许使用任何香料和香粉,只能用清水洗浴,三天后,太监和宫女会进入房间,闻床褥和衣物上残留的气味,以此判断女子的体香如何。 这种做法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奇怪,但在古代却是非常严肃的科学,明朝时期,选妃制度更加完善,对体香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明成祖朱棣时期,选妃分为初选、复选和终选三个阶段,其中复选就包括了闻香环节,负责这项工作的不仅有宦官,还有专门的女官。 她们会让候选女子站在通风处,然后从下风处闻其体香,如果发现有异味,即使容貌再美,也会被直接淘汰。 清朝延续了这一传统,但增加了更多细节,乾隆皇帝选妃时,不仅要闻体香,还要观察女子的汗液。 据说乾隆特别喜欢那些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大量出汗的女子,认为这样的女子阴气足,宜生贵子。 不过体香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把它放在首位,在某些特殊时期,皇帝选妃还有另一个更让人意外的标准——看手相和骨相。 这种做法在明朝达到了顶峰,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对相术特别迷信。 他选妃时特别注重女子的骨相,认为骨相好的女子能旺夫益子,宫中专门有相面师,负责观察候选女子的面相和骨相,尤其关注额头、眉骨和颧骨的形状。 朱元璋特别喜欢那些额广颧高,眉清目秀的女子,认为这样的女子命格硬,能够承受宫廷生活的压力,而那些看起来娇弱的美人,即使容貌绝伦,也会因为骨相不佳被淘汰。 这种做法被后世明朝皇帝继承,甚至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体系,到了明世宗选妃时不仅要看骨相,还要看手相。 宫中有专门的相手师,他们会仔细观察女子的手掌纹路,特别是生命线和子女线。 如果一个女子的生命线长而清晰,子女线多而深,即使容貌普通,也有可能被选中,反之,如果手相不佳,即使美若天仙,也会被排除在外。 这种做法听起来荒谬,但在古人看来却是非常科学的,他们相信,手相和骨相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命运和健康状况,而这些对于皇室延续来说至关重要。 除了体香和骨相,古代选妃还有一个更加实际的标准——看家族背景。 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明显,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提倡以德取人,但在选妃时却非常注重女子的家族背景。 他特别喜欢选择那些出身名门但家道中落的女子,认为这样的女子既有良好的教养,又不会有太强的家族势力作为后盾,便于掌控。 这种考量在政治上非常精明,如果选了权贵之女,虽然能够拉拢权贵家族,但也可能给皇权带来威胁。 而选择名门望族但已经没落的家庭的女儿,既能获得名声上的加持,又不必担心外戚干政的问题。 到了宋朝,这种政治考量更加明显,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朝外戚专权的教训,制定了不用儿女亲家的政策。 在选妃时,他特意避开了那些权势显赫的家族,而是倾向于选择普通官员甚至平民的女儿。 到了清朝则有另一个特殊的选妃标准——看民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皇帝的后宫必须包括满、蒙、汉等多个民族的女子。 这些看似奇葩的标准背后,其实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皇室延续的考量,他们通过这些标准,试图选出最适合皇家的女子,以确保皇室血脉的健康延续和政权的稳定。 虽然这些做法在现代看来有些迷信和荒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非常实用的选择方法。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