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苏州市,苏州市的园林局为了清理虎丘剑池,把虎丘剑池的水都抽干了。谁知就在清理完淤泥之后,池底一个宽大的洞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么大的洞穴究竟是什么呢? 那年头,不像现在,园林维护没那么多高科技,清理池塘淤泥,最直接的法子就是把水抽干,工人师傅们拿着工具下池子,一勺一勺地往外清。这天,轮到清理虎丘剑池。机器轰鸣,池水水位一点点下降,水退了,厚厚的淤泥露出来了,工人师傅们正埋头干活呢,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这底下有个洞!” 大家伙儿都愣了,以为是哪个老鼠洞,或者什么土坑。结果,淤泥再往外清,一个黑乎乎的洞口越来越大,越清越宽。这哪是小洞,分明是个宽大的洞穴!站在池子边上的人,不管你是经验丰富的老园丁,还是第一次来打杂的小伙子,都傻了眼。这事儿不一般啊,那气氛,真是又紧张又带着点儿神秘,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犯嘀咕。 那会儿,信息传递还没那么快,但这种“大事儿”还是第一时间就汇报上去了。苏州园林局的领导们一听,也坐不住了,当即拍板,找专家!这事儿可大可小,万一是个重要发现,那可不能有任何闪失。于是,一封封加急电报发出去,很快,周边几所文化单位的考古专家赶到了现场。 说实话,专家们来了,脸上那股子劲儿,你都能看出来。一个个摩拳擦掌,那眼神,就像是久经沙场的将军,终于看到了久违的战役。谁都知道,虎丘剑池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吴王阖闾的陵墓,几千年来一直是个谜。现在,一个现成的洞口摆在眼前,谁能不激动? 可真要进去了,气氛就变了。专家们全副武装,戴着口罩,拿着手电筒,弯腰钻了进去。刚走没几步,大家就感觉不对劲了。这洞太窄了,只能猫着腰,甚至得爬着走。按理说,一个春秋霸主,就算墓穴再怎么隐秘,墓道也该宽敞气派啊,怎么可能连身都伸不直?而且,手电筒光一扫,四壁全是土,没有用砖石砌的痕迹,松松垮垮的,感觉很不专业。 有人小声嘀咕:“这像盗洞啊。” 这话一出,原本高涨的兴致一下子就冷了。大家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这要是真个盗洞,那说明什么?说明在场的,包括那些顶尖专家,都不过是来给别人擦屁股的。几千年前的盗墓贼,比谁都勤快,说不定好东西早就被他们一扫而空了。那一刻,你真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像是你风风火火拆开一个老箱子,以为能找到传家宝,结果里面空空荡荡,只剩下点儿蛛网。 大家心里都揣着事儿,越往里走越急。就怕再晚一步,连个渣都捞不着了。 约摸往前走了十来米,前面豁然开朗,虽然空间不大,也就一个厨房那么大,但总算能站直了。手电光扫过去,大家一下屏住了呼吸。空地的地面上,铺着四块规规矩矩的石板,虽然看不出年代,但那种古朴的制式,懂行的专家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的典型规格! 之前所有的失望和忐忑,在这一瞬间全都化作了巨大的惊喜。这八成就是传说中的吴王阖闾墓无疑了!心跳声,仿佛能盖过呼吸。 说到阖闾,这位吴国霸主,在春秋时期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手下的吴军,曾经把不可一世的楚国都给打得丢盔卸甲。可惜,世事难测,最终栽在了越王勾践手里。他死得窝囊,临终还不忘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替他报仇。人这一辈子,输赢是常事,但能把恩怨情仇都带到墓里,那份执着,真得让人拍案叫绝。 而他墓里的宝藏,那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传说有三千宝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把鱼肠剑,锋利无比,据说能刺穿坚甲。剑池的名字,就是因此而来的。此刻,面对这四块石板,专家们激动得都快颤抖了。 可人算,哪能算得过天意呢?正当大家准备动手,小心翼翼地掀开石板时,手里的对讲机突然响了,声音很急,语气不容置疑:“都停下,不许再动!立刻回地面!” 地下安静了,兴头全没了。专家们面面相觑,满脸都是问号。上来一问,才知道原委,虎丘塔。 原来,这次剑池清淤,恰好赶上了虎丘塔的大修。虎丘塔,也叫云岩寺塔,从宋朝到现在,已经矗立了近千年。由于地基和塔身结构的各种问题,这塔早就歪了,成了著名的“东方比萨斜塔”。虽然在1955年到1957年进行过第一次大修,但塔身依然很不稳定。 而专家们在地下发现的这个洞穴,位置正巧在虎丘塔的正下方。一旦大面积开挖,很可能影响到地基,甚至可能引发塔身倒塌。一座镇城古塔,千百年的文化符号,怎么能因为它脚下的一个未知之谜,就冒这么大的风险? 在场所有人都明白,无论这个洞穴里藏着多少宝藏,那座塔的分量,都重过一切。而且,这洞怎么看都像是被人盗过,谁知道里面还剩下多少东西?为了地底的未知,去冒塔倒的风险,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最终,专家们只能带着惋惜和遗憾,离开了洞穴。那个黑乎乎的口子,被重新填平,剑池又恢复了它波光粼粼的样子。至于吴王阖闾的陵墓,它到底是被盗一空,还是依然宝藏完好,至今都是个谜。
1980年崇陵清理之时,光绪皇帝遗骨的惨状实在令人揪心。1980年在清理崇陵地
【26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