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的U艇内部限制了食物储存。而为了能多装点好吃的,潜艇兵可以说是见缝插针,除了柴油机舱和控制舱之外,能塞的都塞上了,什么天花板挂香肠,床铺上面挂腌肉都是常规操作。甚至还有厕所客串成了食品仓库…… 你可能想不到,这帮在深海里搅动风云的“狼群”,享受的可是 全德国军队里的最高伙食标准。仗着征服了西欧,什么法国的奶酪、丹麦的黄油、意大利的香肠,源源不断地运到潜艇基地。出航前,艇员们最忙活的事儿,就是把这些好吃的跟蚂蚁搬家似的往艇里塞。但问题来了,U艇那地方,撑死了就是个钢铁罐头,空间金贵得要命。于是,一场关于“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塞下无限美食”的斗争,就此展开。 这帮潜艇兵为了能多带点好吃的,那真是做到了极致的“见缝插针”。装载食物的场面,不像军队在搬运军火,反倒更像一群仓鼠在玩命地往自己洞里囤粮。潜艇里有几个地方是绝对禁区:柴油机舱,味儿太大,放进去的香肠出来就是一股柴油味儿,谁受得了?控制室,那是潜艇的大脑,必须保持绝对整洁,一根面包屑都不能掉。 排除了这两个地方,剩下的空间就全成了他们的目标。鱼雷舱里,冰冷的鱼雷旁边,一箱箱从法国南特运来的苹果堆得整整齐齐;艇员的床铺上方,一根根粗壮的萨拉米香肠和腌肉晃来晃去,睡觉时一睁眼就能看到,也不知道是幸福还是折磨。过道、电机室、甚至是天花板的管线缝隙里,都塞满了各种罐头和耐储存的食物。 最绝的是,连厕所都没能幸免,直接被征用成了食品仓库。你没听错,马桶被拆了或者封上,里面塞满了罐装面包和蔬菜。为啥?因为U艇的马桶用起来特别麻烦,深潜的时候还不能用,空着也是空着。于是,艇员们想解决生理问题,就只能靠甲板上的临时马桶或者艇内的简易木桶了。为了多吃一口,连上厕所的尊严都可以暂时放一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当然,这塞东西也不是瞎塞,得讲究规矩。首先,所有食物必须固定好,不然潜艇一个紧急下潜或者被深水炸弹一震,罐头满天飞,那可就成了灾难片现场。其次,食物要均匀摆放,并且每天消耗多少重量都要记录,轮机长得根据这个来调整压舱水,保证潜艇的重心平衡。这可不是小事,搞不好会影响潜艇的航行安全。 开船后的头十天,是潜艇兵最幸福的日子。新鲜的肉类、蔬菜、水果管够,厨师——也就是大家口中的 “老埋汰”,会在那个只有几平米、挤得转不开身的厨房里,用电炉和烤箱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艘IXC型潜艇里,55个汉子,一次12周的航行,需要带上超过12吨的食物和饮料,光土豆就得备上1750公斤。 但海上的高湿度环境是所有新鲜食物的噩梦。十天一过,新鲜蔬菜就基本告罄,面包也开始长出绿毛。德国人还给这种发霉的面包起了个特形象的外号,叫 “兔子”,因为那毛茸茸的霉菌,可不就像兔子皮嘛。王牌艇长莱茵哈德舒伦就回忆过:“我们只能把发霉的部分撕掉,然后凑合着吃。” 既然面包容易发霉,为啥不多带点硬饼干?那玩意儿不是更能放吗?问到点子上了。他们确实带了,但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碰。潜艇兵给那种硬饼干起了个绰号,叫 “装甲板”,意思是硬得能当装甲。这玩意儿不仅难以下咽,吃多了还容易消化不良。所以,在这帮老兵看来,啃几口“兔子”,也比跟“装甲板”较劲强。 当然,德国海军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除了新鲜面包,每艘U艇还会携带大量的罐装面包。这种面包密封在铁罐里,能保存很久。一位被俘的英国商船船长就尝过,他说:“保存得非常好,就是吃起来有点干巴……”能从敌人嘴里得到这种评价,说明这罐头面包还不算太差。 随着航行时间的推移,伙食质量直线下降。当新鲜食材和“兔子”都吃完后,餐桌上就只剩下单调的罐头了。肉罐头、鱼罐头、蔬菜罐头……更要命的是,由于舱内潮湿,罐头上的标签经常脱落。于是每天开饭都像开盲盒,厨师拿着开罐器,艇员们眼巴巴地瞅着,谁也不知道今天这罐头里开出来的是豌豆汤还是炖牛肉。 在漫长而压抑的深海航行中,一顿像样的饭,是维持士气的最重要手段。有时候,XIV型补给潜艇,也就是传说中的 “奶牛”,会从海上为他们补充给养。最让作战潜艇上的官兵们欣喜若狂的,就是“奶牛”用自带的电烤炉烤出的新鲜面包。那刚出炉的麦香,在大洋深处,比任何勋章都更能鼓舞人心。 战争就是这样,它不仅是钢铁与炮火的碰撞,更是后勤与意志的较量。在U艇这个幽闭的钢铁棺材里,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生存的每一项基本需求都被放大。那一根根悬挂在头顶的香肠,那一箱箱塞在鱼雷旁的苹果,甚至那个被食物填满的厕所,都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艇员们对抗深海幽闭、战争残酷和单调生活的一点点倔强和智慧。
076虽然是两栖攻击舰,但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正统航母! 在对空作战
【28评论】【41点赞】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常规潜艇现在也还是这样,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核潜艇好一些。但潜艇永远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用户26xxx76
潜艇兵真的很牛逼,暑假带孩子去泰州参观了潜艇,一进去,潮湿的空气混着柴油味道,当时都晕了[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