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原广州军区司令丁盛少将夫妇乘坐公共汽车买菜,售票员讲:“老同志,请付8毛票钱。”丁夫人抱怨道:“还不如付1块钱,省得找钱麻烦。”丁盛少将一听,打断了夫人的话,讲:“我可不嫌,能省2毛是2毛。”[舔屏] 这句话从一位指挥过数十万部队的军区司令嘴里说出来,让车上不少人侧目,没有专车接送,没有警卫随行,70岁的老将军站在拥挤的车厢里,腰杆挺直,神情平静,仿佛这是他生活的常态。 事实也确实如此,搬到南京居住后,丁盛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出门,买菜、交水电费、去银行,他都亲力亲为,邻居们渐渐习惯了在菜市场看到这位老人,挑选蔬菜时仔细看分量,问价格时从不讲情面。 这种“较真”并非始于晚年,1959年,丁盛率部进驻西藏,面对高原缺氧、补给困难的恶劣环境,他主动放弃了上级为指挥员准备的单独帐篷,和普通士兵挤在一起,当时部队每人每天只有半斤青稞面,他从未开过小灶。 中印边境冲突期间,丁盛指挥瓦弄反击战,战前他连续36小时研究地形、制定方案,期间只喝了几口水,吃了两个馒头。 战斗打响后4小时,印军全线撤退,我军收复全部失地,战后有人问他获胜秘诀,他只说了八个字:“兵贵神速,打仗就该这样。” 在广州军区任职期间,丁盛经常深入基层暗访,有次他穿着便服来到某团食堂,发现战士们的米饭夹生、菜汤寡淡。 他当场找来炊事班长,严肃指出问题,次日就调拨了500公斤优质大米和新鲜蔬菜,但他从不在这种场合透露身份,直到离开时才有人认出这位司令员。 丁盛的直率在军中出了名,在一次军区会议上,某师汇报工作时夸大成绩、隐瞒问题,丁盛当众打断:“别说那些虚的,具体数据是多少?” 这位师长面红耳赤,会后私下抱怨司令不给面子,但丁盛的回应更加直接:“面子是靠实力挣的,不是靠包装出来的。” 后来丁盛因故被调离指挥岗位,从广州搬到南京,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找人疏通关系,搬家那天,他只带了几件衣服和一箱书,其他物品全部上交组织。 在南京的日子,丁盛过得异常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先在小区里走半小时,然后买菜做饭,他在阳台上种了韭菜、小葱,邻居开玩笑说:“丁司令,你这菜园子管理得比部队还严格。”他笑着回答:“种菜和带兵一个道理,都得用心。” 有一次,社区干部来家访,提出可以帮忙代缴水电费、代购日用品,丁盛婉言谢绝:“我手脚还利索,这些事不麻烦别人。”即使到了80多岁,他依然坚持自己排队缴费,从不接受任何照顾。 回到那个公交车的故事,同车的一位乘客后来回忆:“当时司令员掏钱的动作特别自然,就像普通老人一样仔细数零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做本色。” 这种本色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丁盛买菜从不让摊主少称,坐公交从不逃票,看病从不走后门,有人说他“死板”,他的回应是:“规矩就是规矩,职务高低不是破例的理由。” 晚年的丁盛因病住院,医护人员提出可以安排单间病房,他坚决拒绝:“我和别的病人有什么不同?普通病房就行。” 住院期间,他每天按时吃药、配合治疗,从不提特殊要求,连护士都说这位老将军是最好相处的病人。 后来丁盛去世时,家人整理遗物发现,他的存款不到10万元,但各种收据、票据整理得井井有条,每一笔支出都有记录,每一张发票都保存完好,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从部队到地方,从将军到普通老人,从未改变。 那句“能省2毛是2毛”背后,不是吝啬,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在他看来,钱无论多少都要花得明白,规矩无论大小都要遵守到底,这种坚持或许在一些人眼里显得“过时”,但正是这份坚持,让人看到了一个老兵的品格。 网友热评: “老一辈的人就是实在!现在坐公交刷手机都懒得掏钱,人家将军夫人还知道补2毛差价,这格局绝了!” “有些人说这是作秀,要我说啊,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原则才是真本事,现在多少领导退休了还搞特殊待遇?” “8毛钱看不起人?要我说这恰恰是将军的格局!当年打仗时子弹都舍不得浪费,现在省2毛怎么了?” “突然想起我二大爷,退休金8000块还天天捡菜叶子,他常说'公家的便宜不能占',和这位将军一个调调!” 如果让你给丁盛将军的'8毛钱原则'打个分(1—10分),你会给几分?欢迎评论区留言。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丁盛专题
山东一对夫妻给女儿办满月酒,现场布置得很温馨,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可没想到,爸爸在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