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生,老师表示,虽然学生少,但是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语数外,体音美都有,学生们在学校也很开心,网友:村里学校空着,而城里的教室恨不得把人挤在墙上! 在湖南邵阳的深山幽处,隐匿着一所乡村小学。此地人迹罕至、静谧非常,而这所小学全校学生拢共才 14 个,似被尘世遗忘,却在深山坚守着知识的微光。 这所学校,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个年级都齐全,但一年级的整个班级,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女孩。 教室显得格外空旷,零散的课桌更衬托出这种冷清。那个小小的女孩独自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听着老师讲课。老师讲到关键处,会特意弯下腰,凑到她跟前,几乎是贴着耳朵进行交流。 眼前这样的画面,看了真让人心里头堵得慌,很不是滋味。网友们看到了,都说感觉“心酸”。 从某一种视角来讲,这女孩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她享受着顶级的“一对一”教学,老师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她身上。学校的课程开得足足的,语文、数学、外语,甚至音乐、体育、美术,一样都不少,完全按教学大纲来。 可要是换个思路去想,这背后又藏着难以弥补的巨大缺失。成长绝非仅是知识的累积,它更像一场携手共进的旅程,伙伴在其中不可或缺。 他们是成长路上的同行者,相互扶持,让我们在前行中收获温暖与力量。分享、竞争、合作,这些重要的社交技能,都得在同龄人的吵吵闹闹中才能学会。 身边没有同伴陪着,她的童年会不会就这样少了好多该有的缤纷色彩? 这正是这所“袖珍学校”的核心矛盾:它提供了最优的知识学习环境,却可能造就了最不利于社交能力发展的温床。 不过,这14个孩子和几位老师,早已在无形中找到了对抗孤独的办法。他们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功能独特的“拟态家庭”。 老师们心里有数,会有意识地安排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在课间拉着一年级的小妹妹一起玩耍,弥补她没有同班同学的遗憾。 学生间的情谊,若以“同学”相称,实难道尽其中深厚。他们更似同根而生的兄弟姐妹,在校园时光里相互陪伴、扶持,这份亲密无间的情感,温暖而动人。 这里的老师,承担的角色也早已超越了教书育人。有网友提到,他们不仅要上课,还要给孩子们做饭,甚至在冬天烧好热水,让孩子们泡脚防止生冻疮。他们用微薄的工资,守护着深山里孩子们的未来。 即使人再少,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雷打不动。当国歌响起,这十几个人组成的集体,用这种仪式感对抗着外界的衰败感,维系着属于自己的社群认同。 这所学校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袖珍”?问题的根源在于城镇化进程。家长们大多认为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更优渥的生活条件,故而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往城市求学生活。这是一种无奈的“用脚投票”。 于是,一个尖锐的对比出现了,正如网友评论所说:“村里的学校空着,城里的教室却挤得快挂在墙上了。”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在这件小事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在心疼之余,也开始想办法。有人建议,能不能推广网络课堂,让山里的孩子能和外面的同龄人在线互动?或者,干脆把附近几个“袖珍学校”的孩子组织起来,定期搞一些集体活动。 更长远来看,关键还是在于人。只有切实增加对乡村教师的补贴和培训,稳住教师队伍,才能让这些深山里的“微光”持续照亮孩子们的前路。 这所14人的小学,就像一面棱镜。它折射出的,不只是一个女孩孤独的上学路,更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城乡教育公平课题。 它的未来,不仅关系着这十几个孩子的命运,也考验着整个社会弥合差距的智慧与决心。 信源:新闻大叔2025年09月17日关于《湖南邵阳。乡村小学一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学校开设一到四年级课程,共14个学生,“学生虽少,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报道
“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
经略简料
2025-09-19 10:4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