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曾说“大寨人没别的本事,有一条铁律,就是毛主席说的话一定听;毛主席指的方向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9-11 20:39:02

陈永贵曾说“大寨人没别的本事,有一条铁律,就是毛主席说的话一定听;毛主席指的方向一定跟。”“干部就得走在前头,不身先士卒,就不配当干部。干部脱离群众就会孤立无援。”这就是毛主席时代的好干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爱党爱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3年,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说干部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那时候不少人端着。上过几次夜校,开过几场动员会,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仿佛一说话全村人都该照着办。 可你真要问他地里缺的是什么肥,村里几家人在争水,他未必说得清。 毛主席烦这种人。他讲得直接,说这些干部身子不下地,嘴巴却一直响,这不成事。 从那以后,延安的干部开始下村。 去得多了,才知道老百姓说话是带着火气的。有说粮食不够吃的,有说分田不公的,还有直接问干部吃的是不是比他们好。 说者也不怕得罪人,反正你来了,我就说。听的人尴尬,但没法反驳。 毛主席说,做决策不能靠闭门想象,得靠这些零零碎碎的意见。 哪怕是骂声,你也得听。干部得蹲下来,坐炕上,听他们讲完,再想办法把问题弄明白,然后再告诉他们怎么解决。 这才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大寨村那边的陈永贵,干得更实。他不是读书人,讲话也不讲什么大道理,但他一句话传得很远:干部不在前头走,不配叫干部。 山上修梯田,他拿着铁锹就在最前头,社员跟着他干。 山上风大,尘土飞起来呛人,大家手上起泡,腿上起泥,他也一样。 他还说,大寨人没什么能耐,就是认准一个理——毛主席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干。干活靠人,路靠走。 那几年,很多干部扛着铺盖卷去大寨看,看陈永贵怎么带人,看那山是怎么一层层修上去的。 大寨成了样板,全国开始学。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谁要是能干出点成绩,就有可能被送去开会、领奖、上报纸。 这一来,很多地方开始模仿。 可模仿不等于理解,有的干部照抄照搬,喊口号比干活多。 毛主席其实早就知道光靠口号不行。 他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说,领导工作得靠“民主集中制”。 说白了,先听大家怎么说,再集中起来做决定。不能靠少数人拍板,更不能靠领导自己想当然。 会议上坐了好几千人,谁都知道情况紧张。 毛主席讲话慢,但讲得透。他说,党的政策就是个“加工厂”,原材料是群众意见,干部把它整理出来,做成政策,再送回去让群众试试看,好不好用再说。 比如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那是毛主席整整听了一个多月的汇报听出来的。 每天几个小时,三十多个部委一个接一个讲,有的讲成效,有的提难题。他边听边问,反驳也有,不全是点头。最后才总结出那十条,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这事说明,民主集中制不是摆设,是个实打实的程序。不听群众的,做出来的东西不靠谱;听了也不加工,那就一团糟。 说到群众,离不开“为人民服务”。 这话很多人听腻了,可张思德的葬礼上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到现在还有人记得。 说到底,干部干的活,是给谁干的?不是给自己露脸,不是给上级看,是给老百姓把事办妥了。 大寨的那些年,的确吃了不少苦。山上没水,靠人抬;地太薄,就修梯田。有时候一年干下来,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收成,但人心是稳的。陈永贵没说太多好听的,但他一直跟着社员干,这就够了。群众不是傻子,你装模作样还是脚踏实地,一眼就能看穿。 不过也有问题。比如大寨经验一传十、十传百,传着传着,变味了。 有些地方为了追大寨的“先进”,强行搞建设,不顾当地条件,干得太急,出问题了。 梯田修得是整齐了,但雨一冲,地塌了;渠道挖得快,可没水,白搭。 有的学者就批评这种“一刀切”,说这不是群众路线,是运动。他们说得也不算冤。群众路线不是让你拿着样板到处贴,而是让你到每个地方听听老百姓怎么说,根据实际情况做事。 七十年代,全国上下喊“普及大寨县”,报纸、广播、会议,都在讲怎么学大寨。 很多地方干部白天干活,晚上写学习心得,弄得人困马乏。群众还得配合,开会、学习、劳动,一个都不能少。有人累了,有人烦了,可也没人敢说什么。 这种高压的状态维持不了太久。 一旦群众的情绪压得太久,干部又成了只知道喊口号的人,那原本好的群众路线也就变了味。 群众路线,本来是讲干部得扎下去,得把耳朵放在百姓那儿听听。 有时候是抱怨,有时候是建议,有时候两句脏话骂得你脸发红,但你听进去,再改改做法,这关系就近了。 群众不是喜欢听你讲多少大道理,而是看你到底有没有真干实事。 大寨现在还在,山坡上的梯田也还在。 走在那块地上,有人说那是汗水砌出来的,也有人觉得那是苦日子的见证。不管怎么说,那些年留下的印记,是埋不住的。 现在去大寨的人少了,可石头田埂还照样静静躺在那里,一层层地往山上走。 风吹过的时候,有些草被压低,又慢慢站起来,像是那年修梯田的人还站在那儿,手里攥着锄头,脚下是干裂的土。 他们没说话,只是站着。

0 阅读:1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