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封常清的尸体,高仙芝哭道:“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安西军两任节度使,尽为唐玄宗所杀,安禄山叛军再无人可挡…… 高仙芝是个传奇。他是个高句丽人,搁现在就是“外籍军团总司令”。长得帅,骑马射箭样样精通,20多岁就跟着老爹在安西都护府混。他不是那种靠爹的“军二代”,是实打实靠战功拼出来的。最牛的一战,是率领一万多唐军,翻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就是咱们今天说的“世界屋脊”,灭掉了两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 封常清跟高仙芝就是两个极端。封常清个子小,长得不起眼,还有点跛脚。但他脑子好使,是顶级学霸。早年穷得叮当响,在高仙芝手下当个小兵。他看高仙芝发的军令有错别字,就鼓起勇气给指了出来。高仙芝一看,嘿,这小兵有点意思,就让他当了随军秘书。 从此,封常清就成了高仙芝的“最强大脑”。高仙芝负责冲锋陷阵,封常清负责运筹帷幄。俩人配合,一个做安西节度使,一个做安西副节度使,把大唐的西部边境,经营得跟铁桶一样。高仙芝后来甚至提拔封常清接替了自己的节度使大位,这是何等的信任和默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755年,帝国东北边境的“好兄弟”安禄山,带着一身肥肉和二十万精兵,造反了。叛军势如破竹,河北失守,洛阳沦陷,直逼长安。 这时候,唐玄宗李隆基慌了。他能想到的王牌,只有远在西域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唐玄宗一道圣旨,把封常清和高仙芝先后调回了中原。 他俩手里没兵。帝国最精锐的安西军团远水解不了近渴。皇帝给他们的,是临时在长安和洛阳招募的市井之徒,就是一群没摸过刀的百姓。 封常清带着这帮“新兵蛋子”在洛阳跟叛军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一触即溃。 没办法,高仙芝接手了这支残兵败将,退守潼关。它是长安的东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守住潼关,叛军就打不进首都,大唐就有时间从全国调兵,喘过这口气来。 高仙芝和封常清研究了一下,得出结论:这帮乌合之众,野战肯定不行,唯一的活路,就是凭借潼关的天险,死守。 他们一边安抚败兵,一边修筑工事,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安禄山的叛军几次猛攻,都在坚固的潼关防线下撞得头破血流。 局势,似乎稳住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边令诚的太监,出现了。 这人是唐玄宗派来的“监军”,说好听点是监督,说难听点就是皇帝的眼线。 边令诚到了军中,不想着怎么打仗,先想着怎么捞钱。他向高仙芝和封常清索要贿赂,结果这两位都是铁骨铮铮的军人,哪会搞这个,当场就给拒了。 这下可把边令诚给得罪了。他回到长安,就在唐玄宗面前说封常清丢了洛阳,是“夸大敌军声势,动摇我方军心”。他说高仙芝退守潼关,是“放弃了数百里的土地,白白送给叛军”。最狠的一句,是他诬告高仙芝“克扣军粮和赏赐,中饱私囊”。 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皇帝,晚年已经昏聩不堪。他被安禄山这个“干儿子”背叛,内心充满了猜忌和恐惧,只能靠身边人的报告来判断局势。 唐玄宗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了。他甚至没有给高仙芝和封常清任何辩解的机会。一纸诏书,派出了100名手持陌刀的御林军。 在潼关的大营里,封常清先被带了出来。他知道自己被冤枉了,临死前,他向三军将士大声疾呼,写下遗书,请求皇帝一定要相信高仙芝,守住潼关,不要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说完,引颈就戮。 随后,高仙芝也被押到了刑场。当他看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兄弟封常清的尸体时,这位身经百战、从不畏死的西域战神,彻底崩溃了。 他对着士兵们大喊:“我贪污军饷了吗?” 士兵们齐声回答:“没有!” 他又问:“我带你们打仗,有亏待过你们吗?” 士兵们哭着说:“没有!” 最后,他望着封常清的尸体,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悲鸣:“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 说完,从容赴死。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唐玄宗派了另一位老将哥舒翰去接管潼关。 哥舒翰一到前线,就明白了高、封二人的策略是唯一正确的。于是,他也选择了坚守。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被胜利的幻想冲昏了头脑,再加上宰相杨国忠在一旁不断催促,他一天下八道金牌,逼着哥舒翰出关决战。 哥舒翰明知是死路一条,也只能挥泪出征。结果,几十万唐军在灵宝一带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潼关,不攻自破。 消息传来,唐玄宗仓皇西逃,路上还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赐死,杨国忠被杀。盛世大唐,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的拐点,就从错杀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一刻,正式开始。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
趣史小研究
2025-09-09 18:34: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