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电池越来越大是行业的进步还是倒退新能源大牛说今天我看到这个话题又热了,等

晓蓝聊汽车啊 2025-09-08 22:14:37

增程车电池越来越大是行业的进步还是倒退新能源大牛说

今天我看到这个话题又热了,等大V讨论很激烈。

曾几何时,我和很多“技术党”一样,对增程式混动是嗤之鼻的,因为我自己很多年前就参与过混动控制策略的开发,时至今日也一直做混动项目,所以对这一块比较了解。

当时对增程的态度就是看不起——“脱裤子放屁的落后技术”,这不就是个“烧油的充电宝”吗?高速直驱损耗就是大,“能量转化一次就有损耗,发动机发电→电池储电→电机驱动,哪比得上发动机直驱效率高?增程就是技术壁垒不够拿来凑数的,是落后的过渡方案!”那时候,我觉得只有纯电代表未来,或者插混是当下最优解。增程?呵呵,不是蠢就是坏。

但渐渐理解,“存在即合理,舒服才是硬道理”

让我开始动摇的,是身边开增程车的朋友越来越多。每次坐他们的理想、问界,我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嘀咕:“诶,这车好像确实挺安静挺平顺的啊?”后来我琢磨明白了,我犯了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的错误。我过于痴迷于理论上的最高效率,却忽略了用户体验的实际整体效率。

增程的结构简单,带来了天生的体验优势:因为它永远用电驱动,所以它的行驶质感无限接近于纯电车——平顺、安静、响应快。没有变速箱,就没有顿挫;发动机只在最佳转速区间发电,相同技术水平下,噪音和振动更好控制。

我和好些用户沟通,他们不关心模式,只关心结果:什么高速直驱省油?用户才不在乎!用户只在乎:我开起来爽不爽?我坐着舒不舒服?我加油方不方便?我有没有里程焦虑?这些增程都可以满足,而至于高速直驱省油,那就费点油呗,有多大事儿?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高低,只有是否适合用户场景。 增程用“看似不高效”的方式,实现了“极致高效的用户体验”。

现在我支持大电池增程——“这才是完全体的终极形态”

理解了增程的好,我才终于悟到了“大电池”对于增程车的终极意义。大电池,不是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让增程车的优势产生质变的关键!当一辆车拥有大电池,拥有大电机,意味着它的驾驶质感和使用体验无线逼近与电车,甚至充电速度都和电车没有区别,在95%以上的使用场景下,成本、性能、体验和电车一样。小电池增程可能还得两三天一充,大电池增程充电频率和电车趋同。

而那台增程器,真的就只是为了那5%的远行准备的“应急保险”。这可以彻底缓解“补能焦虑”:注意,不是“里程焦虑”,而是“补能焦虑”。纯电车我依然会焦虑,焦虑在于:“找不到充电桩怎么办?”“找到了要等一小时怎么办?”“节假日排队怎么办?”。

而大电池增程车给我的底气是:“我就算永远找不到充电桩,我也能活下去。” 我可以放心地享受纯电的低成本,但心里知道,我家楼下那个永远有空位的加油站是我随时可以投奔的港湾。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自由感,太重要了。

它让“油”成为真正的备份,体验更纯粹:电池越大,你需要启动增程器的阈值就越低。日常通勤根本碰不到它的启动临界点。只有当电池电量快耗尽时,它才会启动。这意味着,这台车的“纯电体验”是更完整、更不被轻易打断的。它越来越像一台纯电车,只是附赠了一个“无限续航”的官方外挂。

我认可大增程电车,是因为我现在追求的,不是理论峰值的热效率,而是一种“低成本、零焦虑、高品质”的用车生活方式。

智己行业首发恒星超级增程

0 阅读:0
晓蓝聊汽车啊

晓蓝聊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