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改革?把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那叫改革,这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伟大的革命。这种对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变革,是从根上改写了生产关系的密码。 从夏商周开始,土地名义上归王所有,但实际操作中,贵族和地主控制大部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还允许买卖,这标志着私有制正式确立。秦汉以后,土地集中越来越严重,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农民租种交租,穷的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唐宋明清,这些王朝都试过限制兼并,比如均田制,但最终都没挡住私有制的扩张。结果呢?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频发,像太平天国那样想推翻旧制度,但也没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关注土地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进入土地革命阶段。1928年,在井冈山,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没收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使用。1929年,在兴国,又完善成兴国土地法,把没收范围调整为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中农利益。闽西地区,像永定金砂溪南苏区,按乡为单位,人口平分土地,还考虑肥瘦均匀,一个月内分了两万多亩。这样的分配,让农民拿到土地证,改变了以往租佃的模式。 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变了。要联合各方抗日,党调整政策为减租减息,不再全面没收地主土地。闽西党组织和国民党当局签协议,保住已分土地。但新四军北上后,国民党试图收回,逼农民交租或买地,许多人卖掉家产支付。党组织组织自卫,保住了20万亩土地,直到1949年。 解放战争中,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从减租减息转向耕者有其田。1947年,在河北西柏坡,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东北解放区,分了5000多万亩土地,还分牛马农具。松江省呼兰县,招兵2500人,结果报名7000多,农民积极性高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法条明确,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分给无地少地农民,同时保护富农经济和中农土地。福建因防备台湾,加快实施,从闽侯试点,分三批,到1952年6月完成,全省没收930万亩土地、9560万斤粮食、45万间房子、4.3万头耕畜,分给720多万贫农。到1953年春,全国土改基本结束,3亿多农民获7亿多亩土地。 土改后,新问题来了。农民分到土地,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缺牛缺种缺技术,改进难。从1952到1958年,用六年时间,推动农业合作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加上国家征收,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一部分国家所有,一部分集体所有。1953年到1956年,是合作化高潮,互助组覆盖全国农户的90%以上,初级社达百万个。这过程分阶段:1949到1953年,主推互助组;1954到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普遍建立;1955下半年到1956年,高级社迅速推广。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手印搞包干到户,保证国家留集体,剩下自己多劳多得。这不是回归私有,而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调整经营方式。第一年,小岗结束吃救济粮历史。到1987年,全国98%农户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承包,土地仍公有,农民有使用权,调动了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增。 公有制的好处,现在看很清楚。没了土地兼并,不会有人因无地而饿肚子,社会稳定。国家修高铁建水库,能统一规划,不耽误大事。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卖好价,农民收入涨。要是没有土改摧毁封建基础,后来的合作化和承包制都没根基,农业现代化也难起步。农民从佃户变主人,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国际上土地改革也有例子。像拉美一些国家,20世纪中叶搞土改,但多停在征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没彻底转公有,兼并问题又起。苏联早期集体农庄,强制推进快,但中国结合实际,逐步探索。 土地公有制支撑城乡发展,乡村振兴靠集体经济。一些地方试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但所有权不变。你判断下,真正的改革,是不是要动根本,让多数人受益?如果只是改表面,问题还会循环。历史告诉我们,土地制度关乎生产关系,改好了,国家稳,人民富。
他是天生“福将”,一生吃喝玩乐,却躺赢成共和国开国功臣。从小就擅长吃喝玩乐的纨绔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