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邢崇智正式离休,组织让他推荐一个河北负责同志的人选。很快,就有人登门当“说客”,讲:“程省长就很不错嘛。”谁料邢老听后,摇了摇头,表示:“他不会搞团结,工作起来粗,作风也粗。” 当邢崇智在组织面前,说出那句坚定的结论时,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许多人没有料到,他会如此直接否定某位被不少人推举的干部。 那位被提及的省领导,在经济领域颇有名气,也拥有一定政绩,可是邢崇智却断言,他不适合担任“一把手”,众人面面相觑,既震惊又钦佩,震惊的是他毫不留情的评价,钦佩的是他敢于直言的胆识。 在场的人心中都明白,邢崇智的话不是随口而出,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对干部的要求一贯严格,不是看一时的成绩,而是看是否能够团结队伍、统筹全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 对他而言,干部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是肩负责任的公仆,干部要能做到听民声、解民困、稳民心,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 在河北担任主要领导的十年间,邢崇智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他反复强调,发展要务实,政策要落地,干部不能光说漂亮话,要真正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里摸实情。 他要求班子成员每年都要下基层调研,不能停留在书面汇报上,他常说,一个干部能否称职,不在于会议开得多么热闹,而在于老百姓能不能切实感受到变化。 正因如此,他对干部的考察,格外注重作风和团结,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团结同志,就会使班子离心离德,作风如果粗疏,工作就可能留下隐患。 邢崇智深知,河北这样的大省,要稳定,要发展,必须要有能管全局的人,而不是只会埋头一隅的专家。 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透彻的认识,正是因为他一生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从青年时期参加工作起,他就扎根在基层,和普通群众一起劳动、生活,见过他们的辛苦,也听过他们的诉求。 担任领导后,他更是把“为民办事”作为信条,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还是推进农业改革,他都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先。 十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东奔西走,奔赴在各地调研,河北的许多重大工程,都是他在反复权衡后拍板决定的。 他始终认为发展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百姓生活的改善,他看重的是农民能不能增收,工人能不能安稳就业,孩子能不能有学上,老人能不能得到照顾。 正因为这样,河北的许多老百姓都记住了他,记住了这位总是站在他们身边的书记,1993年,他主动提出辞职,让位于年轻干部,这个决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在那个时候,他正值壮年,政绩突出,完全有能力继续任职,可他却认为干部年轻化是大势所趋,自己必须做出表率,他不愿成为阻碍新一代干部成长的绊脚石。 对他来说,个人的荣誉、权力远不如党和人民的事业重要,他宁可退下,也要给后辈一个机会,他离任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干部和群众都依依不舍。 大家清楚,邢崇智十年来的付出不是表面的成绩,而是实实在在的奉献,无数人回忆起他走进村庄时的身影,回忆起他在工厂里耐心听工人诉说的情景。 有人感叹,这样的领导太难得了,也有人担忧少了他,河北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如何,大家都打心底敬佩他,感激他。 就在这个时候,组织按照惯例征求他的意见,请他推荐合适的继任者,消息一传开,各种人情关系随之而来,一些人觉得这是机会,开始登门拜访。 有人带着笑容,带着话语,希望能从他口中听到对某位干部的肯定,其中,就有人特别推崇当时的程省长,那人进门后直言,程省长懂经济,有能力,在这个关键时刻很适合接任。 话说得极有分寸,表面上是替组织考虑,实际上却带着明显的目的,邢崇智静静听完,心中早已有了判断,他并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动,而是冷静地作出回应。 他指出,干部能否胜任书记之职,不在于经济能力多强,而在于能否统筹政治大局,他直言程省长确实懂经济,但不懂政治,不善于团结同志,作风粗糙。 这样的缺点如果放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他没有丝毫犹豫,把结论摆在了桌面上。 听到这番话的人都沉默了,他们原以为邢崇智会顾及人情,至少会含糊其辞,可没想到他会如此坚决,有人暗暗心惊,也有人佩服他的坦率。 大家都清楚,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得罪人,可邢崇智根本没有顾虑,他关心的不是个人关系,而是河北的前途。 多年以后,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那位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因为作风粗疏和缺乏团结意识而引发问题,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人们才更能体会邢崇智的远见。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邱毅:大部分台湾头脑清楚的人,都建议大陆如果真的要解放台湾、统
【166评论】【9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