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9岁的女大学生花费1800元去练车,练了一天,回家后就哭着说不想去了,原来是女子在练车时被教练给骂了,她觉得教练很凶就不想去了。驾校承认了教练态度不好,同意给换一个教练,双方协商未果,驾校疑似处理了教练扣了900元工资,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介入协调。 “教练的声音像打雷,我手都在抖,根本不敢踩油门。”小付在第一次练车后,哭着回家说什么也不愿再去驾校了。她描述女教练在教车过程中不断怒吼、咆哮,还拍打方向盘和引擎盖,最后把她一个人丢在车上。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很多人直言:“现在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简直就是'巨婴'。”“教练凶点怎么了?严师出高徒,不凶记不住!” 这些声音让我想起自己学车的经历。我的教练也是个暴脾气,每次练车都像上战场,错一个动作就会被吼得魂飞魄散。确实,我很快就拿到了驾照,但这种用恐惧驱动的教学方式,真的能培养出更好的驾驶员吗? 我们必须承认,驾校教练这个职业确实不容易,每天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面对各种操作失误的学员,还要保证通过率,压力可想而知。但这真的能成为可以对学生怒吼、拍打车辆的理由吗? 或许恐惧确实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记忆效果,但这是一种负面强化,其代价可能是对学习行为本身的厌恶和逃避。而驾驶是一项需要冷静、自信的技能,在恐惧中学习驾驶,很可能培养出紧张、易慌的驾驶员,这反而增加了道路安全的风险。 有人认为现在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差,但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他们不是承受能力差,而是对尊重和平等有了更高要求。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的时代,他们更愿意拒绝“打压式教育”,或许这不应简单被贴上“脆弱”的标签。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位新司机都能在自信、平静的状态下掌握驾驶技能,而不是在恐惧和紧张中勉强通过考试。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赋能,而不是摧毁自信。 当我们在讨论“教练要不要凶”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也许答案很简单:那种能够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技能,又保持尊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信息来源: 大风新闻丨《女大学生交1800元学驾照,称遭女教练吼要求全额退费,成都职能部门介入协调处理》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四川成都,19岁的女学生花1800元去考驾照,驾校表示教练态度很温和,不会打骂人
【9评论】【1点赞】
我是你那个朋友
教练给那点恐惧远远不如自己刚驾车的恐惧 其实这是在培养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