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后不辞而别,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满头白发她出现时,孩子们愣住了,随后悲痛大哭:“母亲,您受苦了,您是我们的骄傲!” “这项研究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离别时,丈夫推门进来,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似乎早已猜到了什么,脸上带着关切;对于他的询问,王承书没有选择转身,而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便离开了。她害怕回头,害怕看到丈夫的眼神自己会动摇。 列车在夜色中驶向西北,王承书望着窗外飞逝的灯火,想起离家时看望熟睡的孩子们的场景,那是最后一次告别,她在每个孩子额头留下轻吻,却不敢多停留一刻。 戈壁滩上的日子比想象的更难,沙尘暴来袭时,整个天空都会变成昏黄色,细沙无孔不入地钻进实验室,王承书和同事们常常要一边擦拭仪器,一边继续计算数据,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总会不自觉的望向家的方向。 这一走,就是十七年,其实早在三年前,这位我国顶尖的物理学家就已经做出了第一次选择,当钱三强找到她,希望她从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另一个一片空白的领域,面对已有的众多成就结果,她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而这一次,使命更为特殊,她要负责的是原子能事业的关键环节,钱三强郑重地问她:“这个工作需要你彻底隐姓埋名,你愿意吗?”还是那同样的三个字“我愿意”,只是这次的重量足以压上一生。 戈壁滩上的研究所里,白天,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计算数据;夜晚,那一张照片成了她唯一的慰藉,身为母亲,她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她时常想着孩子们是不是长高了,丈夫的胃病有没有好转……然而,在这里,就连写信问候都成了一种奢望。 1964年,罗布泊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菇云,欢呼声响彻整个基地,王承书和同事们相拥而泣。谁料,那天晚上,领导又再次找到她:“承书同志!国家还需要你继续……” “我愿意!”还没等对方说完,她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是她第三次说出“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平静而坚定。 时光荏苒,王承书终于回到了北京,然而,当她站在自家门前时,竟有些迟疑,门开了,一个高大的青年满脸疑惑的询问:“您是谁?”过了许久,青年才突然瞪大眼睛,嘴唇哆嗦着:“妈!是您吗?” 闻声,屋里出来一位中年男子,手中的书“啪”地掉在地上,夫妻相视无言,千言万语化作了无声地拥抱。 王承书十七年隐姓埋名,她放弃的每一个日常,最终,换来了一个国家挺直的脊梁;她的每一次思念,化作了守护亿万家庭的护盾。这种极高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发扬!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这位女科学家为了中国的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 环球人物网|《王承书,隐于时代的先生》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第一“站姐”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图来了法新社出图站姐法新社出图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