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在博物馆展出,内部构造首次曝光

老梁聊兵器 2024-04-01 10:35:06

在我国军事史上,有一艘潜艇的名字闪耀着独特光辉,它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里程碑的“长征一号”401艇。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其意义非同凡响,不仅标志着我国步入世界核潜艇俱乐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然而,由于其承载的国家核心战略利益,长征一号长期以来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诸多性能数据和内部构造细节不为外界所知晓。

长征一号的整体形态遵循了先进的水滴线型设计理念,艇身修长流畅,全长约为90至100米,宽度达到10米,确保了良好的水下隐蔽性和高速航行能力。排水量方面,资料显示其水下排水量约为5000吨,水面排水量则在4000吨以上,这些数值虽然在不同资料中可能存在微小差异,但对于广大军迷而言,其体现的是一种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持久续航力。

在具体设计上,长征一号的指挥台围壳同样采用了水滴形剖面,巧妙地布置在艇体长度约三分之一处,依据流体力学原理,这样的布局既能有效减小航行时的水阻力,又能最大限度提高舵效,从而增强潜艇的机动性和操纵性。此外,长征一号采用了围壳舵与尾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围壳舵设置在指挥塔围壳前部,尾舵则是十字形布局,进一步保证了潜艇在复杂海况下的稳定控制。

从外部观察,长征一号的推进装置是一套单轴单桨系统,配备了一台大直径的五叶螺旋桨,这种配置有利于提高推进效率并降低噪音。值得注意的是,该潜艇采用双壳体结构,这是为了增加潜艇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性。潜艇外壁上的主排水孔设计为长条缝隙式,这种设计在保持良好排水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航行阻力和噪声。

此外,细心的人们可以在潜艇的照片或视频中发现救生口的存在,它们以红白相间的醒目图案标识,连接着一套完整的救生装置体系,与常规潜艇的舷窗有所不同。而在艇首部位显眼地突起的装置,则是潜艇的重要侦察手段——声呐基阵,其中包括可能用于主动搜索和追踪敌舰的攻击声呐,用于排除水雷威胁的扫雷声呐,以及保障潜艇间通讯的通信声呐。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青岛海军博物馆有幸展出了长征一号核潜艇,使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一国之重器。参观者能从外部观察到潜艇的各项细节,同时也可部分进入潜艇内部,一览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舱室结构。

长征一号的内部被划分为七个主要舱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鱼雷舱,这里装备了6具鱼雷发射管,经过计算可知,全艇总共可搭载24枚鱼雷,其中6枚预置于发射管中,其余18枚存放在备用鱼雷架上。紧接着是指挥舱,这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设计,利用耐压壳体较大的直径优势,将其分隔成多个功能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个面积达20平方米的会议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空间并不算大,但在狭小紧凑的潜艇内部,却堪称奢侈。这一会议室兼具多重功能,既是艇员们开会讨论战术策略的地方,也可充当临时餐厅,甚至在必要时化身为手术室。

指挥舱之后是前辅机舱,这里集中了大量与潜艇上浮、下潜动作密切相关的辅助设备,还包括了潜艇不可或缺的厨房设施。再深入便是反应堆舱,即便在对外展示时,此区域仍有部分并未全面开放。但从现有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设置了屏蔽通道,通道两侧由铅等高效反辐射材料构建而成的屏障,有效防止了核辐射泄漏。

紧随反应堆舱之后是后辅机舱,这里集中了维护和监控反应堆运行的一系列重要辅助机械。然后是主机舱,即蒸汽轮机舱,这里是将核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动力中心。最后是尾舱,潜艇的舵机系统便安置在此,它负责调控潜艇在水下的方向与深度。

综上,我们对长征一号核潜艇的认识得以深化,尽管某些关键技术和敏感区域仍然严格保密,但通过公开的信息和实物展示,我们得以窥见这款象征我国自主核潜艇技术研发实力的标志性潜艇的真实面貌。每一处设计细节无不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智慧,每一次下潜升浮都承载着保卫祖国海洋权益的重任。

1 阅读:1676
评论列表
  • 2024-04-01 16:56

    小编拿美国导弹舱来凑什么数?

    用户14xxx62 回复:
    所有这种自媒体都这样,这所好的了,有些说的是歼十可从头到尾全是F16,小编也算有良心了

老梁聊兵器

简介:一名80后军事爱好者,每天分享军事科普,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