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状元刘春霖:“宁做华丐,不当汉奸!”

拐蚂拐 2024-03-26 19:38:26

自隋唐开科取士,状元,便成了科举最高荣誉。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名状元,出自于唐代,之后千余年,历朝历代共计出了600多位文状元,多以文章冠世,亦有位极人臣。

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

刘春霖,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刘春霖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即如今的河北沧州。

农户家庭,刘父于衙门当差,刘母于人府中做女仆,乏人照顾的刘春霖与其兄长刘春堂,便寄养于伯父家。

虽出身穷苦,但刘春霖聪慧过人,自幼喜读书,三岁能写字,五岁可成文,年幼时便练得一手好字。

十岁出头,刘春霖便可自写对联,带到集市去卖,竟被抢购一空。

时人赞其文章灵气,誉之为“神童”。

封建时代,若想出人头地,一是上阵杀敌以立军功,二是科举应试以考功名,故而刘春霖、刘春堂兄弟俩发奋攻读。

然,清廷有所规定,应试童生须有廪生保举,所谓“廪生”,即已考取秀才,并于州县府内领取饷银的读书人。

此外,应试童生还需家世清白,所谓“家世清白”,即不可以是娼妓、优伶、皂隶、军中杂役等人的子孙。

由于刘父于衙门当差,为保定府皂隶,故而刘春霖兄弟多次无缘科考。

然刘春霖、刘春堂之才,实在为人所喜,最终在一位廪生的大力保荐之下,这才得以应试,兄弟二人一击即中,双双考中秀才。

之后,兄弟二人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师从吴汝纶。

吴汝纶是晚清有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其主持下的莲池书院,并不仅修国学,还引入了《万国史要》、《世界文明史》、《海上权力史》等西学。

在莲池书院苦读数年,刘春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西学基础。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刘春霖、刘春堂参加乡试,又是一击即中,双双成为举人。

中举之后,等待科考的刘春霖,便寄居于北京的老乡家中。

老乡姓徐,于北京地安门外开有布店,颇有一些人脉。

徐老板爱其才,为刘春霖做了引荐,刘春霖到驻德钦差大臣陶世筠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刘春霖写得好字,一手小楷更是极为出色,故而很受陶世筠喜爱。

陶世筠多次让其代笔,包括拜见慈禧的禀帖等,都交由刘春霖代写。

刘春霖的一手好字,也深深吸引了慈禧的注意,不久之后,刘春霖又多了一项任务,为慈禧抄写佛经。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三年一次的会试举行,刘春霖兄弟俩却没能再续一同考中的佳话,兄长刘春堂考中,刘春霖却落榜了。

按例,刘春霖想要再考,就得再等三年,但他却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为庆慈禧七十大寿,朝廷特设“甲辰恩科”,而这一场会试,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273名考生之中,刘春霖脱颖而出,成为“甲辰科”状元。

得知高中状元的那一刻,刘春霖很是激动,事后有人问他皇帝长什么样子的时候,刘春霖这才想起,自己都没有见过皇帝的面:“跪在下面,不敢抬头,不知皇帝面目。”

或许是因刘春霖曾为慈禧抄写佛经,也多有传闻称其高中状元是因为“走了后门”。

彼时流传得最广的版本,是说刘春霖本该第二,状元应是朱汝珍,然慈禧觉得朱汝珍之名不好听,有“诛”之意,又因朱汝珍是广东籍贯,使得慈禧联想起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广东人各种搞风搞雨,也就不怎么喜欢朱汝珍。

而慈禧在看刘春霖的卷子时,觉得字迹很是眼熟,经女官提醒,得知这是曾为自己抄写佛经的刘春霖,再加上慈禧觉得刘春霖之名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其籍贯为直隶肃宁,又可解之为“肃靖安宁”,故而越瞧越喜,因而改刘春霖为状元。

当然,这也只是坊间传说,同科探花商承祚后来也对这种传闻给予了否认,一者是因钦定状元的人是光绪而非慈禧,二者是因呈上去的卷子皆是密封了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的,不存在因名字、籍贯而来的“暗箱操作”。

负责科考的官员将鼎甲名次进呈光绪时,朱汝珍的卷子确实是排在刘春霖的卷子之前,至于为何刘春霖高中状元,那或许是因为光绪认为刘春霖的卷子答得比朱汝珍好,故而才将两人名次进行调换。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穷苦出身的神童,能够在32岁的时候高中状元,已足够成为万千读书人高山仰止的存在。

状元者,贵为天子门生,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高中状元之后,刘春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

若在四海清平的太平盛世,刘春霖或许可以安安稳稳地畅想着未来,去好好地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手段,去施政安民。

然此时的清朝,已是到了穷途末路,这也注定了刘春霖的仕途只有坎坷。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为了培养更多的新式人才,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大力推广学堂。

为推行新政,刘春霖等人被选为立宪人才进行培养,清廷遣其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

待学成归国,刘春霖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当选顺直咨议局议员,而后当选资政院议员。

顺直咨议局,即当时直隶省的最高议事机构;资政院,即清廷在预备立宪时所设的中央资议机构,相当于如今的美国国会。

此时的刘春霖,融中西文化、政治理论于一身,又始终以“直言敢谏”作为立身准则,时常活跃于各类演说与辩论场,往往引得满堂喝彩,俨然已成为了清末立宪运动的专家。

在做事上,刘春霖极为认真。

彼时,湖南巡抚杨文鼎发行国债,却没有经过咨议局的决议,刘春霖认为此等做法极为恶劣,违背了立宪精神应予处分。

然军机大臣却以“疏漏”为由,对杨文鼎不予追究,刘春霖对此极为愤慨,并在资政院的会议上痛斥军机大臣破坏宪政。

尽管刘春霖有志推行宪政,但清廷本就无意实行,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也使得刘春霖颇有壮志难酬的失落。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春霖一度隐居。

1914年,应袁世凯邀请,刘春霖出任大总统府内史,从事文字应酬工作。

此后十年间,不管时局如何变迁,刘春霖的这个内史之职都是不动如山,他先后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总统府内出任内史,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袁世凯也曾称其“志超正大,前途无量”。

1920年与1921年,因“状元”的身份,刘春霖先后两次作为大总统徐世昌的代表,前往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之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然刘春霖生性耿直,虽逻辑缜密,却也经常为了一些问题与同僚争论不让,颇受嫉妒与排挤。

再加上长期目睹了军阀混战、吏治腐败、内部争斗的局面,使得刘春霖在愤慨难平之余,更是心灰意冷,常以“执戟郎官”自称,意指自己就像初时不得志的韩信一样。

1928年,厌透官场黑暗的刘春霖,选择了辞官,他在北京宣武门内买下一座小院,过起隐居生活,直隶省仍想挽留他,希望他继续出任教育厅厅长,刘春霖力辞。

与诗书为乐,刘春霖于家中收藏了各类书籍上万册,古籍皆以明清刻本居多,这对于刘春霖来说,就是最大的一笔财富。

没了俗务缠身,刘春霖开始将自己的精力,更多投放到家乡建设上。

1931年,得知老家肃宁县成立县志局,即将修辑县志,刘春霖在捐资之余,还经多方联络搜集到《先哲传》、《李贞女传赞》等书,亲自具体指导与详细审阅,为《肃宁县志》的编纂作出贡献。

1933年,得知黄河决口以致河北受灾严重,61岁的刘春霖多方奔走,出资捐物,发起成立“河北移民协会”,于内蒙古包头建立“河北新村”,带领数百户灾民迁移避难。

因而,刘春霖亦被时人称为“义士状元”。

随着时局演变,整个中华大地都陷入了时代洪流。

1931年,眼看社会动荡,又有日寇对东北、华北虎视眈眈,刘春霖显得极为忧愁。

逢六十大寿,家人欲为其操办寿宴,其子刘海云效仿老莱子孝行,亲自登台为父唱戏,但台下的刘春霖却高兴不起来,他提笔写道:“忧国忍能看彩戏,为传雪已兆丰年。”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进占东北,并很快扶持溥仪上位,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伪满总理郑孝胥带着溥仪的诏书,前往北平邀请刘春霖出仕。

郑孝胥的使者携重礼登门,好话说尽,刘春霖始终不为所动,只说自己年事已高,不再出仕。

郑孝胥不死心,决定亲自登门,知刘春霖喜欢饮茶,又特意给他带了上好茶叶以投其所好,知刘春霖酷爱书法,又借书法研究以拉近彼此关系。

将茶叶摔回郑孝胥怀中,刘春霖正色道:“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

一席话说的郑孝胥面红耳赤,最终只能悻悻离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刘春霖之友金选三出于担心,怕刘春霖呆在北京会遭不幸,便伪称病重,让刘春霖到天津看他。

刘春霖到了天津,知金选三无病,又见金选三在英租界给自己安排了住处,泪如雨下道:“京城父老惨遭蹂躏,我当了逃兵,愧对先祖之训导。”

不久之后,刘春霖欲回北京,金选三苦劝,称日寇四处烧掠,北京并不太平,希望刘春霖能够举家避难至天津。

刘春霖摇头婉拒:“兄之盛情,深为感激,但东藏西躲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日本人节节南逼,我们莫非要躲到南洋去不成?”

于是乎,刘春霖又毅然回了北京。

1940年,王揖堂出任日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堂是刘春霖的同科进士,两人曾同往日本留学。

王揖堂以“同窗之谊”为由,欲邀刘春霖出任日伪政府北平市长。

得知王揖堂的来意,刘春霖二话不说,直接就将茶水泼在地上,并痛斥道:“当汉奸不会有好下场,请免开尊口!”

被刘春霖赶出家门的王揖堂极为恼怒,次日就命人抄了刘春霖的家,拉走了刘春霖的全部家当,把刘春霖多年珍藏的文本书画洗劫一空,又将刘春霖一家人赶到大街上。

面对或许会沦为乞丐的下场,刘春霖仍是面不改色,愤然冲着王揖堂骂道:“宁做华丐,不当汉奸!”

之后,经友人以重金铺路,托各方关系为刘春霖说情,刘春霖一家才得以准许回家,刘春霖从此彻底地闭门谢客。

1944年,年逾七旬的刘春霖因心脏病而逝世。

作为一个状元,未能挽大厦于将倾,未能以笔为刀安邦定国,这或许是刘春霖最大的遗憾。

显然,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不管再如何才华横溢,个体的力量也终究都是太小,刘春霖必然也是做不到这些的。

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不负“状元”之名,他的名字曾一度被人与颜真卿相提并论,因他一笔小楷清秀刚劲,又被时人誉为“大楷学颜,小楷学刘”。

作为一个文人,刘春霖有着中国读书人该有的悲天悯人情怀,他甘为灾民奔走,救人于难。

作为一个中国人,刘春霖有着华夏子孙该有的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面前,刘春霖并未被日伪的威逼利诱所打倒,他坚守了大义。

博才,守节,知辱,晓义,刘春霖无愧于“义士状元”的赞誉。

0 阅读:18

拐蚂拐

简介: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