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签订卖国条约后戴季陶撰文抨击,结果身陷“文字狱”

史海撷英 2024-05-19 16:54:30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知道“文字狱”,它是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在我国许多朝代都有发生,临近的朝鲜半岛、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事件。“文字狱”源起何时?翻开中国的历史巨册,关于文字狱的记载诸多。我国史书最早记载的文字狱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齐国发生了权臣崔杼杀史官的事件。“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文字狱”是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强化君权统治的需求,防止文人各类不利言论动摇其统治的根本。有人认为自秦代焚书坑儒之后,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文字狱意义非凡。其一是北宋苏东坡“乌台诗案”,开启“文字狱”贬官先河;其二是明朝“李贽案”,开创因“文字狱”致死先河;其三是清初“明史案”,“文字狱”开始盛行。说到清朝“文字狱”的盛起,其密度之大、处刑之重、规模之广令人汗颜,史记雍正八年(1730年)的“清风诗案”,翰林院大学士徐峻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在清代诸多皇帝中,尤以乾隆因“文字狱”杀人最甚,案件总数在140次以上,连疯人说疯话都不放过。

到了清朝清高宗统治时期,经过之前几代皇帝的努力集权,此时君主专制已达顶峰,能限制皇权的东西已经很少了。皇帝个人对于全国的治理、对政策的影响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连清高宗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清高宗在养心殿东阁挂上了他亲笔写的康熙皇帝圣训,开头便是:“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

那乾隆皇帝个人的思想倾向到底是啥呢?一是,清高宗对儒家的纲常伦教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守,一切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思想、行为,他都不喜欢,他都要禁止。所以当时如果有人批评圣贤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判有罪。事实上,清高宗自己就经常批评古书、圣贤,但是他批评,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二是,清高宗希望以君道兼师道,君师合一。皇帝不仅是天下人的君主,处理国家大事,也是天下人的老师,负责教化万民。因此,国家要垄断知识与文化,要为文化订立标准,文化的好与坏由国家来决定,或者说由皇帝来决定,皇帝的标准就是天下臣民、思想文化评判的标准。既然如此的话,清高宗怎么可能会允许民间有自由言论的存在呢?那还不是但凡不符合他的标准的,全都要禁掉、毁掉吗?三是,清高宗对于忠诚特别看重。在儒家文化中,忠君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但是清高宗却着力宣传君臣关系、忠君文化,在乾隆朝大臣的谥号里带有“忠”字的特别多,清高宗还把关羽的谥号由“壮缪”改为了“忠义”。清高宗如此宣扬忠君文化,其实就是在弱化民众的反抗意识、培养奴才。

之前诸多文人所坚持的“从道不从君”,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君主个人,才是真正的忠诚。这种观念在清高宗这里是没有任何生存的土壤的,他告诉所有人:“忠君”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容置疑、不容辩驳的。这一点和朱元璋异曲同工。谁要是违反了,那就是大逆不道,乾隆时期发生的一些文字狱就是这样被问罪的。

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对于儒家纲常伦教的坚守、对于忠君文化的提倡,其实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合理化异族统治。这一点很典型的体现在如何看待始终忠于明朝、对抗清朝的人和之前效忠明朝后来投降清朝的人。

这其中涉及到了种族、朝代、纲常名教的深层次问题,彼此之间存在着矛盾。清圣祖、清世宗还没有形成一个自成系统的看法,他们一会儿维护这个,一会儿维护那个,希望尽可能把这些因素都能包容进来。因此,他们既嘉奖投降清朝的人,也会褒奖忠于明朝的人。而到了清高宗时期,他一切以当朝为断,就是说所有人都要模拟自己立身于那个朝代时,应该如何做才符合儒家的纲常名教,而不管这个朝代是汉族还是异族建立的。因此,他主张本朝人应该忠于本朝。所以他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下令编了《胜朝殉节诸臣录》,大肆褒扬殉明的臣子,说他们各为其主,义烈可嘉,比如史可法、黄得功、刘宗周等。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编了《贰臣传》,把投降清朝的人都放进去了,说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实在是“大节有亏”。

他把投降清朝后,一直尽忠清朝且有所建树的,放入了甲编,比如洪承畴、祖大寿、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降清朝后,心怀怨怼的、没立过啥功劳的,放入了乙编,比如钱谦益、龚鼎孳、孙可望、白文选。降而复叛的放入了《逆臣传》,比如吴三桂。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朝终于灭亡了,但“文字狱”灭亡了吗?答案是当然没有!5月20日,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就身陷“文字狱”。

在民国时期,戴季陶(1891年——1949年)谁人不知?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著名的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被誉为蒋介石的“国师”,忠实“智囊”。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运动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戴良弼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5月,当时的民国财政总长熊希龄(1870年——1937年)接受了银行团垫款,签订卖国条约《监视开支暂进垫款章程》。一时间舆论哗然,群起攻击熊希龄卖国。在5月20日,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署名短文“大仇”,题曰《杀》。全文曰:“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此四人者中华民国国民之公敌也。欲救中华民国之亡,非杀此四人不可。杀四人而救全国之人,仁也;遂革命之初志,勇也;慰雄鬼在天之灵,义也;弭无穷之后患,智也。革命初成,不少健儿,以全国之国民而无人敢诛此四贼,以救全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以保五千年之荣誉之历史乎?吾殊不敢以此诬我国民也。”

此文言词不多,但句句慷慨激烈,正义凌然,亦大快人心。22日下午4时,租界巡捕房以“鼓吹杀人”为由,将戴季陶拘捕入狱。第二天上午,此案开庭审理,戴季陶被交保释放,改期再审,后不了了之。

戴季陶在这场“文字狱”中算是被迫害者,之后他又变成了统治者的角色。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经胡适介绍,近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年——1980年)与王钟麒为当时的出版界“巨头”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一部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取名《本国史》。这部教科书分上、中、下三册,在出版后颇受教育界及学术界的欢迎。而戴季陶对此表示:“中国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此言一出,在教育界及学术界独树一帜,发行量已高达25万册的《本国史》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突然被禁了。不只书被禁,作者顾颉刚本人也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弹劾。顾颉刚非常气愤,说这是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