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回信美国总统,192字暴露无知,将卖国条约称为“天朝恩德”

陋室文史 2024-07-03 15:52:26

19世纪中叶,企图以闭关锁国来粉饰太平的清王朝,被西方殖民者用炮火强行打开了国门。

尽管遭到了外敌入侵,但清朝皇帝却依然还是觉得自己的江山会永续,会是这天朝上国的唯一统治者。

所以,道光在给美国总统写回信的时候,将卖国条约称为“天朝恩德。这封用192个字组成的回信中,暴露了他的无知。

趁火打劫,虚张声势

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的结束,让侵略者认识到,尽管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在腐败软弱的清廷的统治下,只要通过武力威胁和恐吓,就能逼迫清廷与他们签署不平等条约。

而对于过分高傲的清王朝来说,最初也没有意识到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会在经济和军事上有着如此之快的发展。

清廷认为这些“红毛夷人”怎么敢对天朝上国的绝对威严发起挑战,还以此一战成名。

因此即便挨了打,清廷也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仍然沉浸在虚假的强盛和太平之中。

投机者美国也猜测到了清王朝会有如此思想,在获悉了英国从鸦片战争中取得的利益之后,便急不可耐地让外交政治家凯莱布·顾盛率领着所谓地“舰队”来到中国的海面耀武扬威。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在独立之后疯狂地寻求着扩张,虽然此时的美国还不具备像英国那样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还是在野心的驱使下,还是尝试与中国进行谈判。

美国会制定此番计划,也是觉得清王朝在与英国一战后,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态了。

于是,顾盛一行人就在1843年受命从美国出发,耗费了将近8个月的时候抵达了澳门。

来华后的他并不急着上京面圣,而是选择呆在广州先与当地的官员进行交涉。

顾盛心里清楚,美国的这次“趁火打劫”是不会落地到军事行动的,如若离清朝皇帝太近,或许自己和使团都会有危险。

而且,抵华后的他也得到了在华美国传教士伯架的警告。对方说,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极为忌惮外国使臣进京。

这一点也能从清朝一名官员给皇帝的奏折内容中得到证实,他说“御览揣其来意,条约可以在外商交,而国书必须亲集赴京”,此处提及的“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议定的文书。

可见,清朝大臣可以代替清朝皇帝与外国使者商议条约,并替皇帝收取国书。

这里其实也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清朝因京城是天子所居之地,全国的政治中心,不会允许外夷随意出入。

而这种行为其实是不符合近现代的外交原则的,清朝此举也是在自我欺骗。

但是,离京太远却也会让顾盛使团缺乏威慑力,于是他就开始散播起了美国会强攻北上的谣言。

另外,在传教士的建议下,他还给两广总督写了一封语气强硬的公函,表示如果清朝拒绝接见美国使团,西方国家就会把此看作开战的理由。

并且,顾盛还夸大了使节的地位,告诫两广总督,不敬使节,就是不尊重这个国家。

为了让自己的言论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命令手下的舰队朝着广州的水面进行了一番轰炸。与此同时,他又宣称美国将在不久之后派遣更多的舰队来到清朝。

在顾盛的极力渲染下,美国仿佛真的像英国一样,马上就对清朝发起进攻了,这可把广州的官员吓坏了。

交由耆英,全权办理

虽说广州官员害怕顾盛背后的美国,但却也更害怕当今的圣上道光,毕竟他才是真正生杀大权的掌控者。

在广州的官员看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顾盛进京。为此,他们只能勉强自己对这群美国使者笑脸相迎。

可没过多久,顾盛就表示他要去京城面见皇帝,呈递国书。

接收到了这个消息的广州官员也知道再也不能敷衍下去了,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此事写入奏折,禀报给道光。

为了不惹道光生气,两广总督就用文字将此事“美化”了一番,把顾盛描述成了一个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清朝,相与朝廷建立通商关系的“外夷”使臣。

于是,道光就遣了宗室大臣爱新觉罗·耆英去办理此事。

这位道光皇帝或许知晓顾盛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利”,可他却不敢对顾盛翻脸,因为他还要保全清政府的尊严和虚荣心。

而且,也正如上文说的那样,这个阶段的清政府位居战争,愿意拿出“利”来安抚这些西方国家,以达到息事宁人的结果。

为何是耆英呢?可能是道光觉得他有和外夷商议并签订条约的能力,之前与英国的《南京条约》就是由他代表去签署的。

当代学术界也因此将他称作是“近代投降外交的鼻祖”。

公元1844年,耆英达到了广州,与顾盛一行人约见了一面。

尽管顾盛对没有见到皇帝一事表现出了不满,可当耆英告诉他自己是全权代表皇帝来协商之后,他也不再重提面圣了。

耆英先是在6月19日要求顾盛等人草拟一份文书,让他看一下条约的内容。

看到这里是否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耆英一到此处,他就要对方提供条约初稿呢?这其实还要从《南京条约》的签订讲起。

彼时的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提出,想要和英国一样与中国缔结条约。这个提议也被时任清朝外交大臣的伊里布接受。

这位大臣还上书道光,称如若清朝只把通商的权力给到英国,肯定会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不满,到时候各国用英国为借口,对清朝发难,实属有害于社稷江山。

道光在听完后,也表示了赞同。

因此,在清朝得知顾盛抵达澳门后,就已经动了和美国签订条约的念头了。这也意味着顾盛在后期的那一番威胁和恫吓实属没必要。

2天过后,顾盛提交了一版草案。双方也在当天进行了一次会谈。

回信内容,暴露无知

耆英认为,只要遵守贵为天朝的清朝法度,达到中外相安,那基本上都能接受。

而草案中的一条是美国要派遣公使常驻北京,就犯了清廷的忌讳。

只要条约签订,就意味着清朝对美国敞开了政治中心,与乾隆年间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冲突。对此,耆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顾盛也没有强求,随后就将此条删去,因为对他而言,拿到五口通商的特权更为重要。

而且,顾盛还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在通商口岸的领事裁判权,比如美国人在此犯了罪,清朝不能捉拿并对对他们问罪。

另外,美国也要求在通商口岸建立居住地、医院等建筑,还要让清朝允许美国传教士在此传教。

尽管这些条约已经损害了清朝的国家主权、外交主权等权利,但对于耆英来说,只要美国不进入北京,那他就是完成了道光交给他的任务,维护了天朝上国表面的威严。

在公元1844年7月3日,耆英与顾盛签订了《望夏条约》。

道光在得知耆英已经将美国使团打发走了后也非常高兴。一时间,清廷也以阻止了顾盛北上,以为对他安抚有方,而鸣鸣自得。

正因如此,道光为了再度展现天朝上国的气度,还给美国总统写了 一封192个字的回信。

大致的内容就是,道光觉得他们从美国来已经很是漂泊了,不忍他们再经历北上的奔波,所以才免掉了他们来京觐见。

而且,清朝也给了美国自由通商的权力,也给了美国人自由来华的权力。

从这封回信中不难看出,道光还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子上。

他将这份不平等的条约看作是一次外交的胜利,而且将美国从中国窃取到的权益说成是清朝给予他们的赏赐。

这192个字,也彻底暴露了道光的无知。如若以现代的视觉去看待这封信,会觉得道光为何能如此自信和高傲。

除了给美国写回信外,道光还大笔一挥,夸赞了耆英一番。

他认为耆英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中“所办甚好”,还觉得他没有辱没皇恩,保住了清朝的大国尊严。

当然,不单单是皇帝这样想,清朝的其他大臣也同样这样想。在他们眼中,把领事裁判权交给美国,不过就是“以夷制夷”。

并且,将通商口岸的美国人纷争交由美国处理,还能杜绝“外夷”之争端。

可见,清朝基本没有考虑过要对国家权力和利益进行抗争保护。另外,交出通商口岸的领事裁判权,也是不顾此地民众的生活状况。

除此之外,道光还屡次在奏折中用“抚驭”这个词。

在他的认知中,美国得到的一切都是他给予的,只要他想,就能随时将权力收回。这或许也是道光对待外夷入侵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这次让清朝自以为是“天朝恩德”的《望夏条约》,实际上也是在加速王朝半殖民化半封建化的进程罢了。

来源:中国政府网2007年07月03日《《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0 阅读:121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