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陈士榘“不务正业”,粟裕很疲劳,无奈火线提拔一34岁小将

陶陶读历史 2024-05-21 12:38:05
一、陈士榘:五大野战军中“最怪”参谋长

自有战争以来,就少不了参谋工作。参谋,是军事主官在军事工作上的主要助手和司令部的直接首长。掌控机要、制定作战计划、向主官报告和提出建议、组织传达首长命令、指示,督促指导部队贯彻执行,等等。

在古代,参谋长被称为军师或长史。到了18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期,近代化的参谋长才真正出现。

“常胜将军”拿破仑之所以屡战屡胜,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有参谋处的帮助,其中他的参谋长贝尔蒂埃更是居功至伟。然而在滑铁卢战役前,贝尔蒂埃拒绝再效忠拿破仑,导致法军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落败。拿破仑战后哀叹:“如果贝尔蒂埃在,我不会输掉滑铁卢。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参谋长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德国为例,他们率先建立了参谋本部,使普鲁士军队(德军)一跃成为全欧最强的武装力量;日军也效仿德军,成立了自己的参谋部。在日军之中,参谋长实际行使了指挥大权,而军事主官不过只是“垂拱而治”。

而在中国,参谋长出现于清末新政时期。到了民国时期,参谋长便已成为定制。而人民军队自建军时期起,便有了参谋长的编制。

与德、日那种强势的参谋长不同,人民军队的参谋长更为“传统”,其主要工作仍主要以制定战略、战术以及负责命令的上传下达,等等。很少临阵直接参与战场指挥。但凡事也有例外。

我军有五大野战军,同样也有五大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为阎揆要、华北野战军参谋长是赵尔陆、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乃是刘亚楼、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为李达。这四个参谋长,都是较为典型的参谋长,虽然性格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工作仍是制定作战计划,各有各的特色。

而刘亚楼,则是众多参谋长之中的佼佼者。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刘亚楼,在专业性方面无人能及。林帅曾高度评价他:“刘亚楼一个人顶我以前三个参谋长”。虽然刘亚楼具备一线指挥的能力(天津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刘亚楼仍以坐镇中军为主,几乎没有亲临一线指挥。

而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则是个例外,每逢大战,陈士榘很少在指挥部“落窝”,根本坐不住。

因此陈士榘亲临前线,担当攻城拔寨的角色。而陈士榘也因此成为五大野战军中“最不务正业”的参谋长。试问大家,你们能想象张良、贾诩、郭嘉这样的谋士披甲持锐冲锋陷阵吗?

笔者的好友——“有历史”老师在阅读我军战史之时曾有这样一个发现。那就是在孟良崮这场大战之中,陈士榘的参战之事,只有短短9行半,甚至比不上1纵司令员叶飞。照说如此重要的战事,对于陈士榘的介绍如此之少,属实不正常。

而在华野的其他大战中,陈参座也“恰好”不在司令部。

以莱芜战役为例,陈士榘在粟裕的嘱托下,带领1个半纵队伪装主力,吸引国民党南线兵团的注意力。因此没有参与莱芜的围歼战。

而到了七月分兵之时,陈士榘更是直接与陈粟大军分家了,他和政委唐亮一起带领3个兵团插入中原。此时陈士榘甚至都不受陈毅、粟裕的指挥,而是中央直属兵团。直接听从于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

豫东战役时,陈唐兵团重归粟裕指挥,但陈士榘依然没有在指挥部居中指挥,而是在开封前线领兵作战。

淮海战役时,陈士榘带领6、9、11纵队越过陇海路,以每天140里路的速度急行军,在南路配合粟裕、张震指挥北路第4、8、13纵队,合围并歼灭黄伯韬兵团于碾庄坪。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陈士榘又统一指挥第3、13纵队和中原野战军南集团会歼黄维兵团于双堆积。

由上可见,陈士榘所从事的绝非典型意义的参谋长工作,而是兵团司令的工作。他的主要工作并非运筹帷幄,而是冲锋陷阵,特别是攻城拔寨。那么陈士榘为何会成为非典型参谋长呢?

二、陈士榘领兵作战,粟裕顺势一肩挑

而这就要从华野特殊的指挥结构说起了。

解放战争开始时,华东地区主要活跃着两支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由陈毅和参谋长宋时轮指挥,而华中野战军则处于粟裕的指挥之下。

战争开始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以3万之军消灭李默庵的5.5万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在山东,陈、宋组织却打得并不理想,五负而一平。

其后,薛岳制定了所谓“穿心战术”,成功迷惑了陈毅,导致两淮失守,切断了山东和华中根据地的联系。

无奈之下,粟裕只好放弃华中根据地,带领华中野战军北上。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兵合一处,建立崭新的华东野战军。

在毛泽东的倡议之下,华东野战军组成了新的指挥体系。以陈毅为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而陈士榘则取代宋时轮成为参谋长。

毛泽东给陈毅去电:

“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经常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其中最后一句尤其重要。

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负有统帅的责任,但军事指挥权却被剥离。其所承担的工作更像是政委,抓大局、起领班、掌舵、压阵的作用;而粟裕作为副司令,不仅有军事指挥之责,拥有战役的决策权与指挥权。

也就是说,粟裕既是司令员,也是参谋长。既要负责指挥,也要负责策划,指挥和参谋一肩挑的专员。

从全局来看,粟裕是陈毅的助手;但在军事指挥上,陈毅是粟裕的主心骨和帮手。由于粟裕实际担负了参谋长的职位,因此陈士榘发挥的余地并不大。

以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为例,当时国民党25个整编旅大兵压境,陈毅和陈士榘一同拟定了五个作战方案,并报送军委审批。然而陈毅、陈士榘左等右等,都没等到毛泽东的回复。陈毅这才意识到,毛泽东是希望陈毅落实“战役交由粟负责”的命令。

因此陈毅将战役的所有工作,都交给了粟裕,为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指挥环境。不仅如此,陈毅还以身作则。每当粟裕运筹帷幄之时,陈毅经常借故离开指挥所,以免干扰粟裕的指挥。

有了陈毅这个榜样,陈士榘自然萧规曹随,不会过多插手参谋的职责。但是这样一来,陈士榘就被“架空”、无事可做了,让陈参座这样智勇双全的上将“赋闲”,那就是对革命的犯罪。因此毛泽东、陈毅、粟裕很快便为陈士榘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那就是当兵团司令员。

陈士榘自秋收起义时期起就跟随毛泽东打仗,深谙主席的用兵之道。因此陈士榘是我军之中少有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不仅如此,陈士榘还尤其擅长炮兵作战。而擅长炮战,就意味着善于攻坚。而攻坚作战在解放战争初期,一直困扰我军的老大难问题。

1948年3月,陈士榘、唐亮率领华野第三、第八纵队和陈赓、谢富治兵团会合,进行了洛阳战役。按说陈赓是大将级的将领,而谢富治也是上将。然而在此战之中,中央军委却明确规定,由陈士榘统一指挥两军。创造了上将指挥大将的罕见纪录。

洛阳是中原重镇,守将为国民党 206 师师长邱行湘。驻守洛阳的 206师,是由蒋经国亲手训导的青年军,官兵思想十分顽固,并且全部配备美式武器装备,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但是陈士榘采用火炮集中使用的方式,很快就摧毁了这座坚城。在陈士榘的命令下,我军集中30多门火炮,对城墙下的敌军防御阵地和城门猛轰,将邱行湘逼向了内城。

随后陈士榘调来所有火炮,对敌军核心阵地发动猛烈炮击,敌军几乎全部葬身火海。此战之中,我军全歼敌军2万多人,俘虏邱行湘以下1.5万人。

洛阳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大城市攻坚作战,也是华野和陈谢集团联合作战的成功战例。随后,陈士榘趁热打铁,继续钻研炮兵战术。

在豫东战役中,陈士榘对于炮兵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1948年6月,陈士榘率部进攻河南省会——开封。陈士榘采取“炮兵拼刺刀”的战术,也就是将火炮推到前沿,进行近距离直瞄作战。这样一来,既能压制敌人的炮火,还能进行精确射击。

在炮战中,国民党军大败亏输,我军顺势从城墙的缺口处突入,最终解放了开封城。而开封也是我军在中原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通过洛阳、开封等多个城市攻坚战役的磨炼,陈士榘已经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攻坚战经验最丰富、步炮协同运用最为熟练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到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虽然围住了黄维兵团。但由于缺乏重武器,因此始终无法突破敌军的坚固阵地,战场陷入了焦灼。粟裕见状,立即命陈士榘带领第三纵队、第十一纵队以及鲁中南纵队,再加上炮纵一部,配合中野作战。而陈士榘的到来,成为歼灭黄维兵团的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

总前委确定由陈士榘统一指挥中野六纵、华野七纵和三纵一部,合力围歼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经过短暂准备后,陈士榘对参战部队的攻击部署做了调整,加强了火力,组织好步炮协同。

12月14日晚,我军对双堆积阵地发起总攻。在华野支援的重炮的轰击下,敌军阵地陷入了一片火海,血肉横飞、血流成河。华野三纵突击营“洛阳营”,中野六纵突击营“襄阳营”并肩突击,一举攻占了敌人核心阵地的唯一高地——尖谷堆,砸烂了敌军的硬核桃。15日黄昏,我军占领了黄维兵团司令部,黄维兵团就此全军覆没。

三、陈士榘“转正”成兵团司令,三野正式迎来“真正的”参谋长

陈士榘作为战将经常离开指挥部,因此粟裕必须负担更多的责任。陈毅与粟裕搭配时,陈毅对粟裕帮助良多,能够分担很多工作。因此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然而毛泽东却认为粟裕更应发挥其独当一面的作用,自七月分兵时起,毛泽东就希望粟裕单独领兵作战。在粟裕的一再固请之下,陈毅才作为司令员兼政委来到外线兵团,与粟裕配合作战。

陈粟、陈谢、刘邓三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毛泽东策划了第二次跃进。于是,毛泽东准备建立东南野战军,以粟裕为先锋,带领一、四、六纵队挺进江南。

随后粟裕“斗胆直陈”,希望毛泽东收回成命,而是改用华东、中原、陈谢三支大军“忽集互分”的方法,与国民党军决战于中原,歼灭敌军主力于江北。

最终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要求粟裕立下“军令状”:“即九个月歼敌12万,全歼第五军”。

军中无戏言,既然是粟裕力主决战于中原,就不能让陈毅与他一起承担这个重担。因此毛泽东暂将陈毅调往中野担任副司令。而粟裕则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成为华野16个纵队真正的指挥官。

此时的粟裕已经司令员和政委一肩挑了,就没有肩膀再来挑“参谋长”这个担子了。如若这样,粟裕恐怕就要提前病倒了(淮海战役后,粟裕实际已经病倒了)。

而陈士榘在外领兵,回归指挥部也不现实。因此粟裕决定将陈士榘的参谋之职分出去。最终,粟裕看中了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张震。

粟裕与张震见面后,整整谈了一个晚上,从性格和战术风格上,粟裕感到与张震非常契合。粟裕对张震说:

“我现在就想华野前委和中央军委建议,还是你比较设施,今后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商量,重担子大家一起挑嘛!”

因此从1948年3月起,张震被调往华野总部,任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虽然是副参谋长,但却实际代理了正参谋长的工作。

有了张震这位“张良”的配合,粟裕的负担果然小了很多。在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中,张震都表现出极其专业的精神。

其间,张震作为粟裕的助手,呕心沥血,慎思断行,仅作战部署、兵力调整、敌情通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文电就有数十份,为淮海决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3月,陈士榘就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兵团司令员;而张震则“转了正”,成为第三野战军的参谋长。

总结: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纵观华野战史,我们发现无论是粟裕、陈士榘还是张震,都最终实现了名与实的结合。粟裕是华野实际的指挥者,最终成为华野一肩挑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陈士榘职位虽是参谋长,但因擅长一线指挥,最终成为了兵团司令员;而张震则以其出色的参谋才能,最终成为了第三野战军的参谋长。

0 阅读:15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