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记-(53)---晋楚二次交锋之邲之战

鹿鸣看文化 2024-04-28 05:54:51

作者简介:本公众号主人,定居武汉的东北人。创办本公众号的目的就是自娱自乐,分享生活。

最近读《史记》,对里面的一些内容略有感悟,在此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背景介绍: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故事经过:

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讨伐郑国,郑国于是向晋国屈服。而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国七次讨伐郑国,郑国没办法只能认楚国当老大。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先后爆发了北林之战,柳棼(fén)之战和颖北之战;楚国在公元前608年的北林之战中击败晋军,而晋军在公元前600年的柳棼之战和公元前599年的颖北之战中,击败楚军。 郑国只能采取墙头草的策略,谁强就跟谁混。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国而爆发的邲(bì)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郑国为摆脱遭受晋、楚交攻困境,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派使者到晋军中,请其发兵攻击楚军。楚军为麻痹晋军,两度求和示弱。晋军主将荀林父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錡(qí)、赵旃(zhān)违令进攻楚军,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

晋中军帅荀林父见楚军大举来攻,前有强敌,后有黄河,心中慌乱,竟在中军敲响战鼓说:“先渡过河的有赏!”中、下军混乱中一道涌向河岸,争船抢渡。先上船者挥刀乱砍,船中断指之多,竟至可以捧起。

晋军向右翼溃败。楚右军追逐晋下军,左军追逐晋上军。晋上军因有战备,从容退去,此役晋仅上军未败。

在晋军的溃散中,晋下军大夫荀首之子智罃[yīng]被楚大夫熊负羁俘虏。荀首立即率所部族兵,由魏锜驾车,向楚国反攻。下军士卒也多跟随,去寻找智罃。在反击中,射杀楚国大夫连尹襄老,俘虏楚庄王的弟弟公子谷臣。荀首的反击虽为救援其子,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掩护晋中、下军渡河的作用。

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喧嚣之声,彻夜不绝。有的战车陷入泥坑,无法前进,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晋军反而回头对楚人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唉!我没有你们楚国人熟悉逃跑的招数啊!意在讽刺楚国以前老是打败仗,善于逃跑)。”

当年年秋,晋荀林父率残兵回到晋国,自请死罪,晋景公想答应,经士会劝谏以后,晋景公仍用荀林父为中军元帅。

以下是我对晋楚第二次交锋的邲之战有关人物故事的解读,纯属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邲之战作为晋国和楚国的第二次交锋,和多年前第一次的城濮大战都属于春秋时期的著名战争,但是两次战争的结果却截然相反,邲之战中晋国为什么会失败,我分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两次大战期间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城濮大战时期,晋国拥有众多盟友,正式可以搬到台面的就有秦国、齐国和宋国,况且秦国和齐国都是大国,那么这四家联合起来必然实力不俗,而当时对方的楚国纠集的几个小弟实力都比较弱,像是郑国、陈国和蔡国都属于是打酱油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城濮大战前夕,晋文公重耳帮助周王室平乱,所以周王室对晋国那是感恩戴德的全力支持,可以说晋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占尽优势,取胜也是意料之中;而这次的邲之战,由于之前的崤之战使晋国和秦国反目成仇,秦国转头和楚国走到了一起,这样晋国就不得不面临南向和西向同时双线作战的尴尬境地,在邲之战中晋军进攻还是撤退犹豫不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秦国从西面进攻晋国,另外一个大国齐国此时和晋国的关系也并不好,这样就导致了晋国孤军奋战的局面,这在国际关系中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晋军的失败在于将帅失和,指挥不统一又各怀鬼胎。在战前,晋军的主要将领就基本分成两派,主战派主要是先縠(先轸的儿子)和赵括以及赵同,而另外的主和派则主要是栾书和赵朔等人,荀林父作为具有决策权的中军帅迟迟犹豫不决,完全贻误了战机。晋国将领魏錡(qí)和赵旃(zhān)因为自己想得到的官位没有被满足,竟然希望晋国战败,以自己的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在晋国大军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主动挑起对楚国的战争,此举正中楚军下怀。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晋军其实实力并不弱,如果能指挥得当,两国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这一点从故事中介绍的晋国下军的战绩就可以窥见一斑,但实际上,作为中军帅的荀林父一下子就慌了手脚,竟然下了如此荒唐的命令“谁先过河有赏”,晋军因此不战自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楚国在此战中有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楚庄王凭借一鸣惊人的平定若敖氏之乱,使楚国的国内政局趋于稳定,君臣上下一心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二是楚庄王重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让楚国的国力得到恢复和快速提高,同时又任用伍参(伍子胥的曾祖父)等大臣辅佐,使楚庄王的决策更加有理有据,在战前,令尹孙叔敖是不同意和晋国开战的,而伍参则分析了晋国的眼下形势,指出楚国完全有把握打赢晋军,这才坚定的楚庄王的战争决心和信心;三是令尹孙叔敖识大体、顾大局,虽然刚开始孙叔敖不主张开战,但是当楚庄王做出了战争决策以后,孙叔敖坚定的执行命令,还出谋划策建议突然袭击晋军,楚庄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一下子将晋军打得措手不及;四是楚庄王“御驾亲征”,那个时候国君出征还不叫这个名词,这里姑且一说,和之前的城濮大战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当时晋国一方是国君重耳率领一干文臣武将对楚作战,而楚国则是楚成王与大将子玉不和,自己回国而只给子玉留下了少部分楚军,这次的邲之战,晋国的国君晋景公是坐镇国都没有到前线的,楚国是国君和令尹以及伍参等全体出动,伍参在劝楚庄王下决心开战也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晋国只是派了一些大臣将领来挑战由楚庄王率领的楚军,从气势上这是对楚军极为有利的,楚国没有理由不赢得战争。

《史记》晋世家原文节选:

三年,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晋使荀林父将中军,随会将上军,赵朔【赵朔:赵盾之子,晋国大夫。】将下军,郄克、栾书、先縠、韩厥、巩朔佐之。六月,至河。闻楚已服郑,郑伯肉袒与盟而去,荀林父欲还。先縠曰:“凡来救郑,不至不可,将率离心。”卒度河。楚已服郑,欲饮马于河为名而去。楚与晋军大战。郑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晋。晋军败,走河,争度,船中人指甚众。楚虏我将智罃。归而林父曰:“臣为督将,军败当诛,请死。”景公欲许之。随会曰:“昔文公之与楚战城濮,成王归杀子玉,而文公乃喜。今楚已败我师,又诛其将,是助楚杀仇也。”乃止。

(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0 阅读:30

鹿鸣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