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得知毛主席去世,邓小平开了个家庭会议,说了什么?

唠叨的三哥 2024-06-21 13:52:08

“我死之后,中国会是什么样的?”

1973年,毛主席向邓小平提了个问题,邓小平思考了一番后给出了回答,毛主席点头赞同。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与世长辞。得知消息后,邓小平对夫人卓琳说:“我们开个家庭会议吧。”

为什么邓小平要开这个家庭会议?又在家庭会议上说了什么?

我想去参加主席的追悼会

1976年9月,全国各地吹起哀号。

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邓小平心事重重,一个人独自坐在躺椅上直到深夜。夜里,邓小平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妻子卓琳在背后说道:“不止你睡不着,全国老百姓都睡不着。”

许久后,邓小平说道:“我想去参加主席的追悼会。”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曾不止一次说过,邓小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且多次对邓小平委以重任。

1938年,毛主席致电朱德元帅,委任邓小平为一二九师的师政委。解放战争期间,一二九师不断壮大,成为刘邓大军的前身——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

1947年6月,刘邓大军以12万人的兵力,歼敌6万余人后,击破国军20多个旅的围追堵截,一路挺进大别山。

在这之前,毛主席曾经致电邓小平和刘伯承,对这一举动进行了三种预测:付出代价站不住脚,准备返回;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跟,继续在大别山附近作斗争;付出代价的同时,也站稳了脚跟。但无论如何,都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高山铺一战,刘邓大军彻底摆脱了国军的追截,不过要想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刘邓大军还需要解决驻扎的物资,比如进入大别山时已经是秋末,冬天来了同志们的冬衣怎么解决?

周恩来曾经询问邓小平和刘伯承,需不需要从后方排队护送一些冬衣过去。但考虑到路程遥远和敌人的封锁,邓小平和刘伯承商议过后决定,自己动手就地解决冬衣问题。

毛主席看到回电后,连着说了三遍:“刘邓二人有气魄。”

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指挥下,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由此拉开。

大决战前夕,毛主席将邓小平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前线指挥权交到了邓小平手上,任命他为前委书记。

邓小平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前线指挥着两支队伍共计100万兵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接着在渡江战役中大获全胜,一路解放南京、上海,结束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解放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一致决定,让邓小平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身份主政西南地区。

在西南工作的两年时间里,邓小平不负众望,发动6000万群众对当地进行改造,让西南地区面目一新。同时,在邓小平的指挥下,解放军消灭了当地90万土匪,改造90万国民党官兵。

西南地区传来的连连喜讯,让毛主席颇感欣慰,并多次对邓小平的汇报和工作情况给予肯定。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多条评价中,“能文能武”无疑是对邓小平的极大肯定。1972年邓小平回到北京后,毛主席时常会和邓小平交流。

1973年8月28日,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里,毛主席问王洪文和邓小平:在自己离世之后,中国会是怎样的情况?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提问,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方向。王洪文思索一番,给出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必将跟随主席的脚步,带领中国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王洪文说完之后,毛主席看向邓小平,邓小平给出了短短8个字的回答: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王洪文听到后大为震撼,毛主席却示意邓小平继续说下去,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邓小平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对调了两人的茶杯。

良久,毛主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着邓小平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同年12月12日,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将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指示。根据安排,新中国11大军区中,除了新疆、成都及昆明三个军区的司令员没有调动,其他军区分别进行了对调。

后来邓小平回忆起此事,评价道:主席此举极大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面,保障了党的绝对领导和集中统一。

然而,当时间来到1976年,邓小平发现自己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1976年9月18日,毛主席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递交了参加追悼会的申请报告,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汪东来传信道:“你暂时还是不要去为好。”

这个回复也是意料之中,某天夜里,邓小平对妻子说道:“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吧。”

邓小平的家庭会议

会议的会址就选在邓小平大儿子邓朴方的房间里,正式开会之前,邓小平还在和大儿子探讨无线电技术。

邓朴方早年因故残疾,后来靠着修理收音机重新振作起来,因此,每次邓小平都会问儿子,无线电技术学到了什么程度?邓朴方举了举手中的收音机,笑着说技术虽然还在学,但混口饭吃没什么问题。

听到儿子的回答,邓小平露出了欣慰的表情,随后正式开始了这场家庭会议。

邓小平先是向家人们说明目前的情况,分析了接下来的情况,告知家人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小儿子邓质方提出,自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邓小平点了点头,对此表示他很欣慰,却继续说道:“情况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然后对着妻子说道:“我这次如果离开,你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就不要跟过去了,在家里照顾好母亲和孩子们。”

听到邓小平的话后,卓琳目光坚定地表示:一家人要团结一致,才能闯过难关。过去37年,他们没有分开,之后也不会分离。邓家众人一同点头,对卓琳的话表示认同。

这场家庭会议,让邓小平有了些许安慰。无论何时,家人都是最温暖的港湾。

“家是个好东西”这是邓小平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邓家人一共8口人,邓小平继母夏伯根、邓小平夫妇和5个子女。在邓小平眼中,没有什么比党和家人更重要。

在这个特殊时期,邓小平和家人团结一致,彼此都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准备。好在预想中的困境并未到来,随着国内政局逐渐稳定下来,邓小平也收到了消息。1973年,邓小平恢复职位。

时代浪涛中的伟人

“没有毛主席,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很多年。”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被问及对毛主席的评价时,作出了这个回答。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邓小平亲历了中国革命建设的曲折道路,对毛主席的思想和实践有着深刻认识,这一点也邓小平后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来。

革命期间,毛主席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情况,确立了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多年后,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这个构想最先在香港回归时实现了。

香港回顾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毛主席未完成的心愿。1974年5月,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到中国来访时,曾与毛主席进行了会谈,当时邓小平作为国家副总理出席。

会谈时,提到香港问题,毛主席看向邓小平等人,说道:“到时候具体怎么做,就由他们年轻人去做了。”

从那以后,统一祖国的重任就落到了邓小平的身上。1979年,此时距离香港回归不足20年,邓小平开始计划“香港回归”。

不过,香港回归之前,中英双方曾就香港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

期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香港租约到期后,主权可以交还给中国,但是为了香港的发展考虑,英国可以继续保留治理权。

听完撒切尔的提议后,邓小平神情严肃地表示:“主权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香港是中国的一份子,这是不变的事实,中英需要磋商的,是香港回归的方式。

从1979到1984年,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了22次谈判。最后一次谈判中,邓小平提出,以50年为期,这段期间可以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让香港平稳渡过这段时期。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回归后,中国军队驻扎香港地区,但香港的管理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即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1997年,伴随着中国国旗在香港缓缓升起,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澳门也以同样的方式,顺利回归。

撒切尔夫人曾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不过,这个制度最初并非为了香港而提出。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在计划和平统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布,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之后,邓小平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提到了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一国两制”的构想逐渐成形。

毛主席曾经评价邓小平:处理事情既周到,又灵活。

事实证明,毛主席慧眼独具,对邓小平的评价极为到位。晚年的邓小平,实现了毛主席对他的期望,带领中国走向了繁荣的新阶段。

在生活中,邓小平依旧和家人紧密相连。

家是个好东西

邓小平与妻子在延安相识,并于1939年结婚,相濡以沫几十年,两人既是夫妻,也是最亲密的战友。

邓小平向卓琳求婚时,找卓琳谈了两次,邓小平自诩“自己不是会说话的人”,面对快言快语的卓琳,他说道:“我比你年长是缺点,但我希望能在其他方面弥补这个‘缺点’”。事实上,虽然两人性格迥异,却天生互补,能够相互扶持。

后来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回忆起父母的相处,邓小平与卓琳很有默契,有时邓小平只是一句话,卓琳就能够心领神会。

他们一生育有5个子女,在邓小平的儿女眼中,邓小平是宽严相彰的父亲,作风上对他们严格要求,生活中却能记住关于儿女们的每个小细节。

邓小平喜欢给妻子卓琳写信,这事儿女们也不知道,更不知道,邓小平曾经写过十几封信,都是为了儿女们所写的。

一是为大女儿邓林所写,是希望将邓林分配到离邓小平夫妇更近一些的地方工作,因为邓林在抗战年代出生,从小颠沛流离、营养不良,为了更好地照顾邓林,邓小平希望组织能在邓林毕业时,将她分配到自己身边来。

二是为大儿子邓朴方所写,1968年邓朴方因故高位截瘫,邓小平便写信希望能将儿子接到身边照顾。此时邓小平已经年近70,却依旧坚持照顾邓朴方,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邓朴方与父母团聚后,白天邓小平就为邓朴方翻身、洗澡和按摩。在邓小平和家人的照顾下,邓朴方逐渐恢复了健康。

1976年,邓家人生活在北京,三个女儿结了婚,邓小平和继母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同住。

邓小平晚年,邓家包括孙辈在内共有18人,吃饭时常常是聚在一起吃,边聊天边吃饭,邓小平很少发表意见,却十分喜欢这种融洽的家庭氛围。

邓小平很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每每和孙子孙女们一起,邓小平总是极为放松。每逢植树节,邓小平总会动员全家人一起去植树,当子女工作比较忙的时候,他就会带着孙子孙女去。

邓小平工作繁忙之时,卓琳就在家中处理事情,包括那些邓小平无暇顾及的事情。每逢佳节,卓琳总会亲自下厨,此时邓小平就会在开席之前,先给卓琳敬一杯酒,向卓琳道一句辛苦了。

邓小平曾对子女说:“我很爱你们的妈妈。家是个好东西。”

无论走到何等艰难的境地,妻子的陪伴与鼓励、家人的团结,总能给邓小平一股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邓小平坚持着带领中国走向更深远的未来,但他期待着,子孙们能够作出更多贡献。

1993年,邓小平把晚辈们叫到跟前,对着他们说道,对于中国的责任,他已经交卷了,而中国的未来,则寄托在他们的身上。短短几句,包含着邓小平对晚辈们的殷切期盼。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溘然长逝,至此,邓小平的传奇一生落下帷幕。

0 阅读:33

唠叨的三哥

简介:听三哥唠叨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