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易犯的十大错:有一条血糖就不好,改了血糖平稳不得并发症

郭淮聊健康 2024-03-04 11:26:06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遇见那些与糖尿病相伴的朋友。他们中的一些人,因血糖控制得不够理想,短短几年间便遭遇了并发症的困扰。尤其令人惋惜的是,那些新发的、年纪并不大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在查出高血糖之初,因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的不适,便轻视了治疗的必要性,或是固执地拒绝了医生的建议,选择了错误的自我治疗方式,从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

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走入误区,今天,我们特地为大家总结了糖尿病治疗的十大常见错误方法。让我们一同来审视这些误区,看看你的治疗之路是否也曾误入其中。

1.抗拒药物治疗,错!

有许多“糖友”因缺乏明显症状而拒绝承认自己患有糖尿病,对体检结果视而不见,生活中既不关注也不监测,甚至潜意识里拖延治疗。这种态度极为不明智。糖尿病的危害,就像一颗暗藏的定时炸弹,它的主要威胁在于过高的血糖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神经、血管,导致组织器官受损。血糖的波动,就像狂风暴雨,对身体的冲击更为猛烈。因此,糖尿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血糖将如脱缰野马般失控,加剧远期并发症的风险。等到几年后,肾病等并发症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再匆忙用药,恐怕已是回天乏术,悔之晚矣。

2.用做家务代替运动,错!

亲爱的糖友们,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每天都忙于家务,从烹饪美味佳肴、清洗碗盘,到扫地拖地、洗涤衣物,再到整理家中杂物,这些琐碎的家务事加起来几乎占据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日常活动已经让你们汗流浃背,与快走、跑步等运动无异,于是心生疑问:这些家务是否可以替代专门的锻炼呢?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中等和低强度的家务劳动,如手洗衣物、拖地、擦窗等,确实有助于我们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这些活动虽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但遗憾的是,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专门的体育锻炼。

原因在于,家务劳动往往相对单调,动作重复,容易使人感到疲劳。虽然它能消耗一定的热量,但其强度相对较低,且动作主要局限于手、臂、肩等部位,无法对身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锻炼。对于需要减轻体重和控制血糖的糖友们来说,仅仅依靠家务劳动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建议你们在忙碌的家务之余,也要为自己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进行运动锻炼。无论是散步、慢跑、瑜伽还是游泳,这些活动都能帮助你们更全面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记住,健康是你们的宝贵财富,不要让它从指间溜走哦!

3.认为控制饮食,仅仅是不吃甜食?错!

许多病友认为糖尿病就是不吃含糖的食物,甜的食物、水果都不能吃,其实不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之道,实则是追求一个微妙的平衡。他们并非无物可食,而是需要明智地选择并适量摄取。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摄入的总能量,而不仅仅是糖分。事实上,糖尿病的诸多风险因素,如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习惯,都与我们的餐桌息息相关。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采纳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成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所在。膳食管理和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血糖控制的基石。我们需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确保食物的多样性,主食的适量,蔬果奶豆的丰富,以及肉类的适量。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减少油、盐、糖的摄入。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和维持一个合理的膳食模式,确保每日的能量摄入适中,营养素充足。

膳食能量,不仅关乎我们的体重管理,更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中,蛋白质应占15%~20%,碳水化合物占45%~60%,脂肪占20%~35%。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体重,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对于肥胖的患者,减重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优化血糖控制。而对于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他们应在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结合抗阻运动,逐步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的体重。对于老龄患者,他们更需要特别关注肌肉衰减的问题,保持健康的体重。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之道,就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一个适度的摄入,追求一个平衡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4.胰岛素有依赖性?错!

有些患者在面对胰岛素治疗时,内心总是充满疑虑,仿佛一旦注射胰岛素,病情就会急转直下,变得极为严重。更有一种误解流传甚广,那就是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就再也无法摆脱。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应当听从医生的建议,而非盲目排斥。

实际上,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他们在停用胰岛素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药物治疗,血糖水平能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时期被誉为糖尿病的“蜜月期”。这说明,胰岛素并非具有依赖性,而是在病情需要时及时使用,待病情稳定后,便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用。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持有过度乐观的态度,认为它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他们甚至在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也强烈要求使用胰岛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胰岛素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也存在一些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水肿、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加重、低血糖、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等。因此,胰岛素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为我们带来健康,但过度或不当使用则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在需要应用时,我们应当果断决策,但绝不可盲目追求剂量,更不可认为“多多益善”。总之,对于胰岛素的使用,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听从医生的建议,做到合理、安全地使用。

5.口服降糖药伤肝伤肾?错!

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机理各不相同,体内的代谢途径也不相同,有些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SGLT-2 抑制剂)。

药物说明书上常标注的“肝肾功能不全时慎用”是指肝肾功能有问题时应谨慎使用该药,而不是指该药容易伤肝或伤肾。如果您的肝肾功能正常,就能保证降糖药物在肝脏及肾脏正常代谢和排泄,且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

有些糖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大多数是由于其自身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欠佳所致,与药物关系不大。

事实上,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降糖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要远远超过它的不良反应,良好的血糖控制本身就是对肝肾最好的保护。

6.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比西药好?错!

有些患者抱持着一种误解,认为西药会带来不良反应且只能暂时缓解病情,而中药则既安全又能根治疾病。然而,这种看法实在是误导至极!实际上,中药并非完全无害。每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入院的患者中,中药导致的病例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此外,有些中药,尤其是胶囊制剂,其背后隐藏的有效成分,竟然是一些廉价的西药降糖药。更令人震惊的是,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未经国家药监局审批的所谓“神药”,它们打着根治或治疗糖尿病的幌子,实则是对患者进行欺诈。因此,亲爱的糖友们,切勿被这些虚假宣传所迷惑,一定要坚持接受正规治疗,守护自己的健康。

7.贵药是好药,药效越强越好?错!

有的“糖友”为了尽快控制住血糖,要求医生开最贵、最好的药。

那么最贵的药一定是好药吗?

这个不一定。好的药物就像好的战斗武器,我们有了好的武器,还需要合理地排兵布阵,才能用最少的兵力“打赢”胜仗。

在降糖药物的选择方面,需结合患者的血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值、共存疾病、预期寿命、药物的降糖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方案选择。

8.只管空腹血糖,不管餐后血糖?错!

糖尿病患者的世界,如同一片充满变数的海洋,每个人的胰岛素分泌都像是独特的潮汐,时快时慢,时强时弱。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糖友在空腹血糖看似平稳的情况下,餐后血糖却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之间的差值,犹如海洋中的潮差,如果过大,便预示着血糖的剧烈波动,如同狂风骤雨,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威胁。心脑血管疾病、眼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就如同暴风雨后的狼藉,随时可能爆发。

因此,那些以为空腹血糖平稳就万事大吉的糖友们,是时候敲响警钟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与空腹血糖同样重要,二者之间的差值,更是我们需要精心调控的目标。只有同时关注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保持它们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我们的身体之舟在血糖的海洋中平稳航行,远离并发症的风暴。

因此,糖友监测空腹血糖的同时,应监测餐后血糖,每3到6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并且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9.治疗糖尿病,降血糖就行?错!

在追求降糖的道路上,我们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局限于数字的降低,更是为了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糖尿病那急慢性并发症的侵袭。尤其是那狡猾而危险的动脉硬化,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猎豹,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的健康。然而,动脉硬化并非仅仅由高血糖一手策划,它与其他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抽烟等狼狈为奸,共同编织了一张威胁我们生命的大网。当这些危险因素的数量超过两个时,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时间和程度便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因此,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任务重大而紧迫,需要我们全方位无死角地出击。改善生活方式,远离烟草的诱惑,同时兼顾血压和血脂的管理,如同编织一张细密的防护网,将糖尿病并发症的魔爪拒之千里之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糖尿病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赢得健康的未来。

10.吃药打针就行,没症状不用复查?错!

糖尿病的治疗,其核心目标在于将血糖稳稳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从而遏制住那些狡猾的并发症的侵袭。有些患者,虽然背负着服药的种种不便,却似乎对药物带来的实际疗效视而不见,仿佛用药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安慰。只要身体没有发出明显的警告信号,他们便选择忽视,不愿就医。然而,高血糖的危害却像是一个隐形的猛兽,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健康。许多时候,血糖的轻度升高并不会带来明显的症状,最多只是让人感到些许的疲惫。但正是这种“无声无息”的升高,却可能为后续的并发症埋下隐患。

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比如,对于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水平偏高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在1-3个月内,我们便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甚至可能停用胰岛素。

而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每周的血糖检测、定期的医院复查,以及每年一次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生活的保障。朋友们,糖尿病的治疗之路虽然曲折,但只要我们避开这些误区,坚持科学的治疗方式,相信健康与快乐的日子定会与我们相伴。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那充满希望的明天!

0 阅读:13

郭淮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