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大地震后我国开始重视地震预测,海城地震因预测成功减少伤亡

史海撷英 2024-02-03 16:12:55

建国之后,我国出现了很多的大地震,像1966年3月8日和22日的邢台大地震,1969年7月18日的渤海湾地震,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大地震……地震力量之强、破坏之大、灾情之重,让人们多年以后仍然对其心有戚戚;无数人失去了爱人和好友,无数孩童失去了父母,无数人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而那些废墟之上无助的哭喊、那些不被放弃的搜救、在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互助,也都让人们记忆犹新。

在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7.3级大型地震,却被中国的科学家成功地预测。

以辽宁为主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邢台市陆续发生了多次地震,造成八千余人死亡,三万余人受伤。这一场伤亡惨重的地震,不仅刷新了新中国以来的地震记录,也成为了中国地震研究的一个起点。

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视察慰问,并且开始关注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讯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1967年,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当地率先开展,从动物异常,到声、光、电等的变化,寻找并总结地震前兆,期望能够找到提前预测地震的方法。

而直到1969年的渤海湾地震后,对于地震的预测预报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再次发生了里氏7.4级的地震,相较邢台地震而言,这一次的人员伤亡较小,但由于在海湾中,灾情波及了烟台、潍坊、天津等多个沿海城市,造成了多处地裂涌水。

周恩来

这一场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推动之下,1970年1月,中央召开了首个全国地震工作会议。

根据对收集的相关信息总结整理,中央确定了将辽宁作为重点监测地区、以“预防为主”的地震预测预报战略方针,同时也组建了专业的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研究队伍,开始了真正的地震预测计划。

为了能够真正地预测地震,中央选派了好几名地震学专业出身的人才前往辽宁工作,顾浩鼎就是这样来到了辽宁。身为地震学专业出身的他在抵达辽宁后不久,就开始参辽宁金县的地面短水准观测工作。

在他抵达金县后没过多久,1973年的9月,顾浩鼎突然发现金县的短水准数据发生了变化,原本水平的金县突然朝着另一个方向倾斜了一个非常微小的角度。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角度微乎其微,然而对于地质学而言,这个数据说明着地面开始发生了变化。

顾浩鼎立刻将这个变化汇报给了自己的领导,在专业人员反复召开会议讨论后,根据辽宁1973年到1974年的地震活动愈来愈频繁、大连地磁异常、渤海海平面上升、金县地面数据异常等种种情况。

辽宁地震办公室一致认为,辽宁地区、尤其是辽宁南部,存在发生大型破坏性地震的可能。

1974年9月,金县的地面短水准相关数据突然开始加速变化。根据近些年一系列的地震趋势,辽宁地震办公室认为近期会发生中等级别的大地震,尤其会发生在大连、营口等地,并因此加强了对几个重点地区的监视和预防。

1974年12月20日,在海城县的东北方的葠窝水库发生5级地震。

一开始,辽宁地震办公室的部分员工认为这就是他们所预测的大地震;然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不然,理由是尽管葠窝水库发生了地震,但许多异常情况仍然正在发生,如冬眠的蛇出洞、家畜狂躁不安、老鼠成群搬迁、井水依旧浑浊有味道等。因此,他们认为在后面一定还有一场更大、危害性更强的大地震。

毛泽东说:“这样很好啊”

由于辽宁地震办公室内部的争议,时任国家地震局局长的刘英勇因此组织了专家组,来到辽宁进行调查研究。在收集了相关证据后,国家地震局也认为后期还有一场大地震,并且勒令辽宁地震办公室做好预测预报的准备。

地面上的小震不断频繁地发生着,一直到1975年2月3日,在海城大地震的前一天,地震局的各个电话都在频繁地接到异常情况的报警,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接听了一天电话后,因此意识到:大地震可能真的要来了。

在顾浩鼎的记忆中,那时候的他们也只能预测到大地震即将迫近,然而对于究竟在哪一天,“一开始并没有确定”。直到2月4日的14点前后,海城地震台里的地电记录仪上突然出现了6次很大的突跳。

在地震台里工作的姜成田对“土地电”记录仪的数据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地震很大可能就在今天!

由于4日上午8点时,辽宁地震办公室就向省委预报了地震可能要来袭的讯息,因此,在得出地震发生的结论后,姜成田立刻向省委汇报了这一情况,并预测地震“可能发生在东南部山区,时间大概是19点到20点之间。”

省委的领导们听完后,深感事情的严重,便指示海城14个人民公社提高警惕,及时、提前疏散群众。

2月的天气寒冷刺骨,在辽宁省委的命令下,各个学校、机关、单位、医院、厂矿企业纷纷停工停产,所有高压线、矿场、建筑物等周围安排专人戒备看管,而其他人员都要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

为了保证人员离开,各级干部和党员等等全部“上岗”,挨家挨户地动员群众,甚至对于拒绝配合的人民采取了一定的强制措施。

这是中国防灾减灾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大量的群众聚集在了政府安排的旷野广场之上,周围停满了救护的车辆和救灾的物资;有的人搭起了帐篷,有的人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裹着厚厚的棉衣,三两成群地等待着不知何时抵达的那一场大地震。

为了杜绝人们在室内逗留,辽宁省营口市的某影院门口甚至贴出了告示:“接上级通知,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电影均改在露天广场放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遍遍来回巡视,流动车开着大喇叭广播,禁止人们因为寒冷而偷溜回家。

就这样,人们从下午三四点,一直等到了暮色四合。2月4日晚19:36,海城地震“如约而至”,震中位于海城县如今的岔沟镇内,震源深度12公里……地震发生时,人们一片尖叫呼喊,不仅仅是为大自然的力量而感到恐惧,更是为地震工作者的智慧而感到折服!

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之下,海城地震仅造成1.8万多人伤亡,其中死亡人数仅有1328人,占全地区人口的百分之0.02!

在地震来临前的半个小时里,位于营口市的某礼堂内还在上演着欢乐的军民春节联欢会活动。在接到紧急防震避险的通知以后,参与的野战军官兵协助地方群众一起,集体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在地震来临的前一分钟时,所有人刚刚撤离,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分钟后,礼堂轰然倒塌成了一片废墟,而这一场撤退中仅有一名野战兵受伤,其余人全部安然无恙!

除此之外,在地震发生的前几分钟,顾浩鼎也看到了异样。彼时的他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准备返回沈阳开展工作。

在他们走到赵家堡地区的时候,顾浩鼎突然看到不远处的天际尽头闪过了一道雪白色的光芒,研究地震学数十年的他下意识地指着那道光线的方向,高声喊道:“地光!地震!”随着他的喊声,他们乘坐的车辆一震,轰隆隆地闷响顺着地下一路传过来……

地震结束后,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迅速前往海城、营口等地,查看灾情,慰问群众;同时,这一份成功预测地震的消息也直达中央,送到了毛泽东的案头。毛泽东在听完了相关人员的汇报后,欣慰地接连说了两个好字,又摸着椅子扶手,补充道:“这样很好啊!”

在毛泽东的这几个好字的背后,也意味着这一次成功地对于地震的预测,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预测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人民群众增添了无形的保障。

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孤例”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也为中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添上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场预测中,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测了这一场强烈的、破坏性巨大的地震,因此为大震前的人员疏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因此使得当地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在震后,国际上组织了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学术组织成员特地前往辽宁进行参观“取经”,在国际上的诸多报道中,更有记者将这一场预测称之为一场“科学上的奇迹”。然而,海城地震的预测也仅仅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孤例”。

在后期总结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书中,曾经提到海城地震预测预报,实际上是符合了地震预报中“长、中、短、临”这四个阶段的预报模式,而在这其中,不仅仅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推理,更需要有足够的运气。

海城地震纪念碑

如在海城地震前,地震工作室的人员也曾经预报了另外三处将会发生大地震的地方,而最终,大地震发生在了海城,这其中不乏偶然性和概率情况。

同时,由于大自然力量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场地震都能够完全套用海城地震前的各项指标,例如地光、井水、牲畜等等反应,也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海城地震的这一场成功,还不足以为地震预测,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依据。在对地震的科学提前预报的这一条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要走。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了科技强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遥遥站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然而,对于地球而言,中国乃至人类都仅仅还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大自然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强者”。

0 阅读:5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